咽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探讨
高萍 金静雯 冯荣灿(通讯作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高萍 金静雯 冯荣灿(通讯作者),. 咽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探讨[J]. 临床医学杂志,2022.7. DOI:10.12721/ccn.2022.157065.
摘要:
目的:探讨咽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11至2021.11这两年间,所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有96例作为本项研究的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对患者分组,对照组患者有48例,应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样48例,实施咽部电刺激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展开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好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SA评分、VFSS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临床采用咽部电刺激的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 咽部电刺激脑卒中吞咽障碍
DOI:10.12721/ccn.2022.157065
基金资助: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一种后遗症,主要因舌咽、舌下及迷走神经损伤,导致舌肌、咽喉肌麻痹,出现吞咽障碍,影响患者吸收营养与摄食。通常临床上对患者进行口部、舌唇及进食等训练,但其见效缓慢,疗程长,往往很多患者无法坚持。而咽部电刺激治疗,通过电流刺激患者咽喉部,促使患者的吞咽功能提升【1】。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近两年间,所收治的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组进行常规治疗与眼部电刺激治疗,展开具体效果的调查,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9.11至2021.11这两年间,所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有96例作为本项研究的对象,以随机分配原则对患者分组,对照组患者有48例,应用常规治疗,患者性别男:25例、女:23例,年龄33岁~67岁,平均(53.83±6.39)岁,病程有2周~8周,平均(4.34±0.42)周;观察组患者同样48例,实施咽部电刺激治疗,患者性别男:24例、女:24例,年龄32岁~69岁,平均(54.22±6.49)岁,病程有1周~9周,平均(4.42±0.45)周。2组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且合并吞咽障碍,且所有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由本人或家属签署同意书;本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合并严重心、肾等脏器功能障碍、食管返流及胃肠道手术、安装心脏起搏器、精神障碍等患者。分析2组患者的基线信息,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可以比较,(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降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药物,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声带闭合训练、舌训练、呼吸训练及摄食训练,并以冰棉棒蘸0.9%的氯化钠溶液,刺激患者的面部、咽喉壁、舌根及咽弓等部位,持续治疗1个月【2】

1.2.2观察组患者实施咽部电刺激治疗,选用吞咽障碍治疗仪,调整刺激电流波宽为700ms,刺激频率为30~80Hz,取患者仰卧位,头向后伸,通道1电极对称贴在双侧甲状软骨旁,通道2电极,放置下颌下且避开颈动脉,打开电源后,以患者肌肉耐受度来调整电流大小,持续刺激20min后,休息5s,同时指导患者配合吞咽动作,一天2次,持续治疗1个月【3】

1.3观察指标

在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以SSA(标准吞咽功能量表)评价吞咽功能,分值在18~46分,分数越低表示吞咽功能好;以VFSS(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用X线遥控透视摄影系统,检查吞咽造影,记录食物从口腔进入喉咙的动态过程,结合口腔期与咽喉期症状,计分由重到轻为0~3分,误吸由重到轻计分为0~4分,10分为满分,患者吞咽功能与分数呈正比。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由SPSS20.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表示运用(x̄±s),由t检验组间对比,计数资料表示运用(%),由X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

治疗前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好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SA评分、VFSS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优,(P<0.05);见下表。

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比较[(x̄±s),分]

1.png

3. 讨论

由于吞咽是一系列的复杂神经、肌肉、物理与化学活动协调进行的动作,包括感知、口准备、口自主与食管环节,其食物吞咽过程为口腔期、咽期与食管期,如若患者出现吞咽障碍,便无法正常进食。

往往脑卒中患者易于并发吞咽障碍,因双侧大脑病变,或者脑干病变,引起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导致患者的延髓麻痹,出现吞咽反射低下与延迟症状。通常临床采取西药治疗与康复训练,来刺激脑组织残存细胞的兴奋,促使脑功能的重建,但其疗程较长且起效较慢,很多患者无法坚持。而咽部电刺激治疗,是一种增强肌肉收缩的物理疗法,可通过电流刺激神经肌肉接头处,直接作用于外周运动神经,促使轴突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地位,以便咽部失用肌肉恢复收缩,改善吞咽反射水平。从本文研究可见:治疗前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好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SSA评分、VFSS评分相比对照组更优,(P<0.05)。由此可见,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咽部电刺激治疗的疗效确切,可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实现正常进食,具有临床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欧永杰,王艳艳,张世杰,钟嘉仪,李旭明. 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2021,33(08):52-54.

[2]肖荟芳,王冉冉,王德强. 咽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Meta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0,26(11):1280-1286.

[3]张华. 低频电刺激吞咽障碍训练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临床研究,2020,28(09):55-56.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