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马秋楠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马秋楠,. 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研究[J]. 当代中文学刊,2022.7. DOI:10.12721/ccn.2022.157068.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已成为一线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语文教材选编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的传授上,忽略对语文古诗词意境和内涵的领悟。基于此,本文从语言运用、思维培养、审美教育、文化理解等维度,对古诗词教学原则与途径进行探索,旨在为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原则
DOI:10.12721/ccn.2022.157068
基金资助:

一、语文古诗词教学原则

1.记诵为主原则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明确要求: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这说明,语文古诗词教学一定要把阅读记诵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粗通诗词的大概意思。学生只有通过反复、充分、熟练的诵读,进入古诗词意境,感同身受,才能深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形象美与韵律美,才能深入领悟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致,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一般而言,古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字来加以概括,即“美”字,具体包括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音律美。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品味诗意,感悟诗的意境,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与主旨。

2.情感体验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展现出古人的优良品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教师应积极挖掘古诗词中所涉及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古诗词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古诗词表达多呈现为言近而意远、景近而情深的意蕴,无论是写人、叙事、抒情,还是绘景、状物,都是语言的精华浓缩和生活的缩影,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真实流露。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应遵循情感体验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二、语文古诗词教学途径

1.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古诗词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具体而言,就是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整合、运用,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运用能力,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书面写作等语言实践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例如,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是宋朝诗人苏轼在杭州谪居时创作的。这首七言绝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诗人乘船在西子湖上所看到的景象,展现了西子湖瑰丽秀美的湖光山色。首联“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连用两个比喻,喻体是“墨”与“珠”,本体是黑云与白雨。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灵动、新颖,个性鲜明。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仅停留在对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上,就是浅尝辄止了。作者为何把“黑云”与“白雨”分别比喻为“墨”和“珠”呢?其一,从色彩方面来看,黑云和墨都是黑色的,二者在色彩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是比喻手法运用的基础。其二,从形状方面来看,“珠”给人圆润晶莹的感觉,与白色的雨滴极其相像。其三,从光与影方面来看“,珠玉”在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种通透的效果。雨滴在光线的照射下,尤其是处于逆光之下,会显得晶莹剔透,熠熠生辉。其四,珠玉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温和、润泽的感觉,夏日里的雨滴同样具有晶亮、润泽的感觉,二者给人视觉上的感觉极为相似。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珠玉,其内涵不仅是给人一种物质上满足,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有关珠玉的成语比比皆是,如“珠圆玉润”“飞珠溅玉“”珠联璧合”,还有“小家碧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古诗词中还有“大珠小珠落玉盘”“随风生珠玉”等诗句。这样的描写,显然是诗人抓住了雨滴晶莹圆润、玲珑剔透的特点。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引导学生品味诗的语言过程中,不应仅简单揭示、分析修辞手法,而应深入诗句的语言深层,关注语言的运用,引导学生从语言建构与运用入手,深入了解古诗词的语言运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品味、涵咏诗句,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

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无论是知识讲授,还是课堂训练,抑或课后作业,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培养。教师要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就是一首适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古诗。其首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总写庐山,是远观其全貌;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分写庐山,是从远、近、高、低等不同距离、不同角度看庐山;第三四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从而影响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全面认识事物的真相,就要突破自己所处位置的局限。苏东坡的这首诗通过游庐山,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深入浅出地揭示深刻的哲理。同样是游山玩水,其他诗人看到的是青山绿水,而苏东坡可从中悟出生活哲理。这样的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对学生写好写景状物作文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3.在古诗词教学中辅助文化理解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个维度中,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最难落实。古诗词教学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前面分析《咏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首古诗教学,就已经涉及文化方面的一些问题。例如,《咏柳》一诗中的碧玉,就涉及传统文化中的珠玉文化。无论是《咏柳》中的“碧玉”,还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跳珠”,都与珠玉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可联系“白玉无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成语,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珠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精神、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具有重要影响。《咏柳》把二月春风喻为剪刀,而非一月与三月,是因为一月初春,春寒料峭,柳芽未萌,而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柳叶已长。中国民间谚语中的“九九节气歌”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的描述。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个“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时,便桃红柳绿了。诗人所描写的二月景色与传统的民谚物相互吻合,其实,这是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现象。对此,教师如果能够留意关注,悉心引导,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自然就能够水到渠成。

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灿烂夺目的瑰宝。古诗词不仅语言优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意味隽永,蕴含深刻的哲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握好古诗词教学的四个维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与传统美德。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教师要把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置于重要位置。要大胆探索,努力实践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古诗词的精深与唯美,使他们通过学习古诗词,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益斌.古诗词教学如何激发审美自觉[J].宁德师专学报,2019(03).

[2]廖仲明,江玉兰.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激趣尝试[J].小学教学参考,2020(24).

[3]林加添.以“读”促成长以“行”克难点——小学语文教师古诗词教学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0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