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中较为多见,其病因尚未明晰,但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其发生与社会环境、心理易感因素等有着密切联系[1]。精神分裂症患者以青年人居多,且患者在症状表现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其典型症状为思维、感知觉、行为等多方面障碍,患者整理水平正常,但个体行为与精神活动欠缺协调性[2]。近年来,部分研究指出,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患者病情改善存在积极影响[3]。本研究以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运用积极心理理论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选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随机分配法划分两组,对照组(n=45)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n=45)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干预。对照组男性、女性各26例、19例,年龄24-76(49.18±3.64)岁,病程0.7-8(4.21±0.70)年。观察组男性、女性各25例、20例,年龄25-76(48.97±3.58)岁,病程0.6-8(4.13±0.64)年。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价值(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已交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并获得批准。(1)纳入标准:与精神分裂症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存在意识情感障碍、反复性言语幻听等症状;知情并在“知情协议”上签字。(2)排除标准:继发性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患者;沟通障碍;并发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中途退出。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包含患者病情的有效监测、用药指导等基础护理服务。
1.2.2观察组
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具体如下:(1)急性期护理:护理人员主动问询患者,对患者病情予以全面掌握,评估患者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患者的保护工作。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要以友好的态度面对患者与其家属,为患者介绍医护工作的价值,疏导患者消极情绪,鼓励、引导患者多参与组织活动,对患者交往能力进行锻炼。(2)缓解期护理:当患者病情平稳时,护理人员要指导其展开相应训练,帮助患者熟悉病区与医院环境,及时与之沟通。此时,护理人员也要为患者强调接触、引导的价值,以患者实际状况为依据协助患者对病情进行评估,保障患者治疗计划的可行性。对患者医护需求予以了解,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需要,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展开开放式管理,使患者在治疗和康复期间依然可实现与社会的接触。(3)康复期护理:以患者病情、实际状况为依据,对患者展开优势评估,以患者优势模式为基础,行康复治疗,在巩固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日常社交、社会功能、工作能力等方面改善。以患者实际状况为依据组织、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积极认知训练,鼓励其参与文娱活动,使患者以良好心态面对医护工作,期间对患者生活习惯进行纠正,对患者提升、正向改变予以给强化、肯定。叮嘱患者保证充足睡眠,叮嘱其严格遵医用药,帮助其养成自觉服药的习惯,嘱咐患者清淡饮食,叮嘱患者若急性期出现幻听等现象,需及时到院治疗。(4)马斯洛积极心理学理论康复护理:对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要和社会接轨,其自知能力恢复理想、表现正常,对此,护理人员可引导、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打太极、广场舞等群体性活动,在此过程中,也需做好预防工作,对于患者的提升,要给予其表扬、鼓励,给予患者科学的说服教育,帮助患者重拾对生活的热爱,叮嘱患者严禁滥用药物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帮助患者改善社交等方面能力。
1.3观察指标
(1)在干预前、后分别使用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TPROS(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对两组康复状况进行评估,此两种量表均分值越低,患者康复状况越佳。
(2)在入院时、干预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使用HEIQ(幸福进取评分)对两组幸福进取能力进行评估,量表包含人际关系、自我肯定、学习成长、目标管理等维度,满分10分,分值越高,患者幸福进取能力越佳。
(3)在入院时、干预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使用SRHMS(自测健康评定量表)对两组状态越好进行评估,此量表包含生理、社会、心理健康等维度,满分440分,分值与患者健康状态正相关。
(4)以问卷形式对两组干预满意情况进行调查,问卷满分100分,85分以上、70分至85分、70分以下依次为非常、一般、不满意的分值范围。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取得数据由SPSS27.0软件处理,数(n)或率(%)、均数±标准差(x̄±s)分别为计数(干预满意度)、计量(BPRS、TPROS评分;HEIQ评分;SRHMS评分)资料的表示方式,x2、t检验,P<0.05表示具备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BPRS、TPROS评分
两组干预前BPRS、TPROS评分差异较小(P>0.05);两组干预后BPRS、TPRO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分值更低(P<0.05)。见表1。
表 1 两组BPRS、TPROS评分比较(x̄±s,分)2.2HEIQ评分
两组入院时HEIQ评分差异较小(P>0.05);两组干预1个月、2个、3个月HEIQ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2。
表 2 两组HEIQ评分比较(x̄±s)2.3SRHMS评分
两组入院时SPHMS评分差异较小(P>0.05);两组干预1个月、2个月、3个月SPHMS评分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3。
表 3 两组SRRHMS评分比较(x̄±s,分)2.4干预满意度
观察组干预满意度95.56%比对照组75.56%更高(P<0.05)。见表4。
表 4 两组干预满意度比较[n(%)]3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常见病,患者发病后会产生行为、知觉、情感等方面障碍,患者易产生厌食、悲观等消极情绪,对患者身心健康、生存质量影响极为严重[4]。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等特征,临床治疗难度极高,对患者心态、性格、人际交往等均会造成负面影响[5]。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涵盖3个部分,具体为:(1)积极主观情绪方面,如幸福、满足、希望、愉悦、乐观等体验[6];(2)人格特质方面,如乐观、自我决定性、智慧、防御机制等;(3)社会环境方面[7]。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利于帮助患者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缓解患者消极情绪,增强患者认知能力与心理积极性[8]。除此之外,经由多样化的干预服务,利于患者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对患者良好心态的养成存在积极影响,并且可增强患者幸福感,促进其生存质量改善,增强患者病情控制效果,缓解患者症状表现,增强其社会功能,帮助其重拾生活的信心,促进患者尽快与社会“接轨”[9]。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干预后BPRS、TPRO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分值更低,可见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两组干预1个月、2个、3个月HEIQ评分比对照组更高,提示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有助于增强患者幸福进取能力。两组干预1个月、2个月、3个月SPHMS评分比对照组更高,可见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可改善患者健康状态。观察组干预满意度95.56%比对照组75.56%更高,提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增加患者对医护服务的认可。
综上所述,将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效果理想,有助于增强患者幸福进取能力,促进患者健康状态改善,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艳玲,廖小华,张献强,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5):244-246.
[2] 陈令清.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大健康,2021(2):194-196.
[3] 蔡惠丽.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健康必读,2022(25):99,106.
[4] 李士珍.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大健康,2022(12):191-193.
[5] 赵友琴.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药店周刊,2021,30(5):167.
[6] 马永萍.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1,6(24):94-96.
[7] 栗敏.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1,6(38):13-15.
[8] 方艳芳,李凤珍,廖君兰. 观察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康复护理的效果[J]. 当代临床医刊,2022,35(2):74-75.
[9] 顾秀华,赵惠英,孔凡贞. 积极心理学理论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效果探讨[J]. 中国社区医师,2021,37(30):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