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闫艳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闫艳,. 论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J]. 中国文学,2024.7. DOI:10.12721/ccn.2024.157216.
摘要: 20世纪70年代德国兴起了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标志着翻译研究从纯语言类型学转向对文化的思考。自它诞生以来,功能翻译主义理论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体系完善,影响广泛的翻译理论。本文将以该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人物为线索,通过介绍他们的基本思想对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以期更好的认识这一理论。
关键词: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文本类型;文本分析
DOI:10.12721/ccn.2024.157216
基金资助:

1.引言

“翻译活动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成不同社会、地域、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间的沟通与交流。而这种沟通与交流的结果,往往能启迪新的感悟,新的智慧,新的视角,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是社会变革和文化进步不可缺少的加油器。”功能翻译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探讨翻译的新视角,实现了翻译从静态的语言翻译征象论向动态的功能翻译分析法的转换。功能翻译理论打破了过去的单一翻译分析视角,从关注译文与原文的对等结构转向了关注翻译过程和译者本身,建立了一种新的动态模式,并且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来考量翻译活动,把翻译活动当作翻译行为来对待,并且融入了翻译的目的性。此时的翻译具有了目的性,交际性,跨文化性,人际性以及文本生成性,丰富了翻译的内涵。我们可以说,功能翻译理论不但开创了新的翻译学研究视角,而且也为译者翻译作品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丰富了翻译理论的内涵同时还提供了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这对今后翻译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功能翻译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功能翻译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对语言形式的研究不足。20世纪初,英国翻译家韦利提出了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或者方法的观点,这也可以说是赖斯的文本类型模式的雏形。随着形式主义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功能翻译理论应用而生,在翻译学的层面上,他们更加关注不同文本类型的翻译。凯瑟琳娜·赖斯于1971年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提出了功能理论思想,之后汉斯·弗米尔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目的论。赫尔兹·曼塔里又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1991年,克利斯提安·诺德又提出了文本分析理论,他还在提出了“功能+忠诚”原则。诺德对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协调了传统的对等翻译观和激进的功能主义翻译观之间的关系。

3.功能翻译理论思想概述

3.1 赖斯的文本类型模式         

20世纪70年代,凯瑟琳娜·赖斯在奈达对等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她的文本类型理论,将文本按其功能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后面又增加了视听型文本。信息型文本重视语言的逻辑和客观表述。翻译信息型文本时译文应该是简明的白话文,翻译时应采用明晰法。表情型文本主要是以形式为重或着表达型的。翻译表情型文本时应该反映出原文的形式特征和审美特点,翻译方法更多的是仿效法。感染型文本强调最终的效果,因此主要应以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预期的反应为主要目的。应该采取“编译”的方法以实现其等效性。视听型文本的存在必须依赖于非语言性的科技手段,翻译视听型文本时应该采取“补充法”,即通过图像和音乐对文字进行补充。

3.2 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汉斯·弗米尔将目的引入翻译理论,用于表示译作的目的和翻译这一行为的目的。翻译是受目的驱使的一种社会性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它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的受众而产生的语篇。因此,虽然译者在翻译时可能会面对多种翻译策略或翻译方法,但他们只会选择能达到预期翻译目的的最佳方法。翻译目的论的主要观点如下:1.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本的有意图的,人于人之间的,部分通过语言媒介实施的跨文化互动行为。2.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规则,目的原则处于第一位,也就是说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时首先要考虑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方法。3.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4.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合适而不是等值。

3.3 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模式理论

赫尔兹—曼塔里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是人际的互动。她借鉴了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相关概念,为自己的理论提供了一个模式和一些翻译原则,翻译过程被他视为包含跨文化转换在内的各类信息传递综合体。她将翻译视为“始于原文的翻译行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一系列参与者。每个参与者在翻译行为中都有各自的目标。翻译行为理论所关注的重点在于译者为译文接受者生产出符合相应交际功能的译文,译者将翻译的成果嵌入人类需求的复杂环境中,它是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需求的目的行为。由于翻译行为附属于跨文化交际这一总的目的,翻译也被看作包括图片,文本,声音等符合信息传递物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

3.4 克利斯提安·诺德的文本分析理论

随着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克利斯提安·诺德在他的著作《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中提出了一个详细的功能模式,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功能”是指“使译文对译文文化接受者起作用的目的”,而“忠诚”强调“译者应当把翻译交际行为所有参与方的意图和期望都考虑进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概念的加入,不仅解决了文化特殊性的问题,而且还在原文作者和译者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关系。诺德在《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中,为研究翻译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所有文本类型和翻译情景都适用的原文分析模式。通过这个模式,学生可以理解原文特点及功能,并且为预期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4.结语

总而言之,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是在时代和现实的基础上应用而生的一个翻译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也在不断对自身进行着新的完善和发展,它提出的相应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扩大了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视角和范围,对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也为我们如今的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它也有一些自身固有的缺陷,需要在不断发展中加以克服,我们要辩证看待。

参考文献:

1. [英]杰里米·芒迪 著,李德凤等 译,《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应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9月;

2. 陈杰,对功能翻译理论的探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2017年6月;

3. 范德瑞,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与功能主义目的论比较研究[J],“淮海工商院学报”,第10卷第4期,2019年4月;

4. 林瑶,廖晋饶,浅析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J],“语言”,2017年7月;

5. 穆雷,傅琳凌,翻译理论建构的原则与途径[J],“中国翻译”,2018年第3期;

6. 田璐,赵军峰,新世纪的功能翻译理论—克利斯提安·诺德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8年第4期;

7. 万莉,康琦,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10期,2015年10月;

8. 王京平,论“等效”—一个功能观视域下的翻译标准[J],“德语人文研究”,第5卷第2期,2017年12月;

9. 赵静,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J],“读与写杂志”,第13卷第1期,2016年1月;

10. 周彦,西方语言学派、阐释学派及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中的文化研究[J],“海外英语”,2017年12月。

作者简介:闫艳(1996年5-)女,汉族,甘肃成县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欧洲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德语文学 。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