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流行歌曲歌词对歌曲创作的影响
1、将时代主题和百姓生活紧密联合起来。
在创作唱一首歌前,一定要提前确认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且要与时代主题紧密结合,通过歌词与曲调融合让听众们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内涵与力量,经过打磨修改,形成最终呈现给大众的优秀的作品。在2017年央视春晚演唱歌曲《国家》,字里行间以歌寄情,将爱国之情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这首歌歌词合辙押韵,且直抒情怀,不再用喊口号俗套模式,将对国家的热爱之情用“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2、玩好文字语言这个魔方
不要过分修饰,追求真实的感觉;不要过分夸张,追求大众,时尚化语言;不要矫揉造作,追求有趣味的句式;不要牵强附会,追求自然的美感。
扎根文化沃土,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为人民大众服务,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才能使作品真正扣人心弦。如歌曲《时间都去哪了》中的直白叙述但却真实流淌在我们生活的岁月长河中,家永远是让人感到温暖和无私的地方,但时间留给我们报答父母的机会却太少,留下了遗憾和回忆。最终让听者忍不住一起发问,实现了主题的升华。
而歌曲最终创作能否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好的歌曲一定要能够取题材于民间,还歌曲于大众,动人的曲调和歌词能够拉近听众与作者之间心的距离。
二、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影响
诗歌在古代是两个概念,不合乐称诗,合乐称歌,现代才统称为诗歌。诗歌讲究韵律、节奏,而现代音乐也是如此。可以说,古典诗歌对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起着重要影响。
内容上,现代歌曲很多是直接引用古典诗歌。比如说王菲曾经唱过的《但愿人长久》,就是苏轼《水调歌头》的原词。还有些歌曲是在原有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增添了新词,如汪苏泷唱的《少年狂》,改编自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形式结构上,现代歌曲和诗歌在源头上有相似之处,诗歌源于上古的劳动号子(后来发展为民歌),而现代音乐部分就是源自民歌。诗歌结构上大多先写景渲染气氛,或运用比兴的手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再层层深入,到达情绪高潮。而一般流行歌曲前面也有开端,然后叙述、铺垫,最后引出后面高潮结尾。此外,诗歌中常见的手法,在现代流行歌曲中也有相应体现,如现在的rap,要押韵,讲究韵脚,这都是从古典诗词中借鉴的。
感情基调上,现代歌曲在对古典诗歌进行编曲时,继承了它本身的情感。如前些年大火的甄嬛传主题曲,改编自温庭钧的《菩萨蛮》。这首歌不论是编曲还是演唱,都能表现出女子慵懒却爱美的情态,又暗藏着闺怨的愁苦,再怎么打扮都无人欣赏的酸楚。
内涵上,古典诗歌和现代歌曲,都是为了传情或表达一定内涵。它们都是凝练的艺术,将丰富的思想韵味,联想、想象融入诗歌、词曲当中。不同的是诗歌更注重文字的表达,现代歌曲则是增添了音乐的渲染,但是本质仍十分重视歌词内涵。在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凤凰传奇演唱《将进酒》时,加入了说唱部分,但只是音乐形式的改变,整体还是表现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积极自信的精神。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发展趋势
1、摆脱传统文化压抑的现代性
从二十世纪前四个十年至新中国建立的时间跨度来看,传统文化被打上了“封建迷信”的烙印,即使传统文化中存在熠熠生辉乃至今天来看都极有指向性的精华,但早已“杀红眼”的人们眼中已存不下一粒沙子。这也为新中国初步建立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风向埋下了伏笔。
2、传统文化的大踏步撤退
“新”与“旧”的矛盾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因此物质建设上的“革新”伴随着人们的思维定势也转移到了对待传统文化的观念上了。因此,“革新”的必然弊端就在于彼时的革新者受限于自身视野与学识的考量,很容易成为万劫不复的罪人。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踏步的撤退。
3、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国如沐春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交流重新恢复,促使了文化之间的友好往来。我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开始大力开发传统优秀文化。
四、现代流行歌曲对文化外传影响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是从布鲁斯、摇滚乐、等美国大众音乐架构基础上发展起来[2]。音乐样式丰富,表现力强。流行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娱性与广泛性,内容通俗,朗朗上口非常适合传唱。流行音乐的兴起填补了美国大众性音乐的空白,也为世界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流行音乐的发展顺时代而行,不仅促进美国音乐发展历史,更是促进世界人民文化交融与民族了解。音乐是一种既显性,又隐性的语言,前者因为他利用歌唱传达思考与想法,后者因为他在循序渐进的把人的主观思想又不断地向他人传输,从而影响他人的思想。所以,流行音乐也可以成为文化入侵的工具。例如:红极一时的韩国流行音乐,风靡全国,对国内音乐市场体现出了独霸的现象,使中国人的精神审美出现了偏差,表现为对本民族音乐的鄙视、嘲土等现象,这是文化入侵的典型。因此,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立足于本土,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独特特色的流行音乐。
21世纪的华语流行音乐正在走一条自由创新发展的新路。中国流行音乐已形成了完备的发展体系,回归根本为关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把传统的音乐,诗词,乐器创新结合进去,形成具有中国味道的音乐才是关键。目前,结合古典诗词的中国风音乐发展势头猛烈。在国家与党的大力推持和音乐创作人的努力下,成效显著,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广为传唱,例如《少年中国说》还有结合中国乐器的音乐《面纱》等,在国际上影响力很大,流传广。这是一场成功的文化外传,也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
参考文献:
[1] 杨丁子.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文化特点[J]. 流行色, 2019(3):2.
[2] 彭鑫. 浅谈流行音乐的发展及演唱方法与技巧[J]. 北方音乐, 2011(4):2.
[作者简介] 孙可心(2002--),女,吉林吉林人,长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
孙嘉雯(2002--),女,北京人,长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本科;
官瑜(2002--)女,辽宁盘锦人,长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本科生;
杨奥晨(2001--)男,吉林白城人,长春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张宝林(1972--),男,黑龙江绥化人,长春人文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