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安先江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安先江,. 刍议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J]. 文学研究,2024.6. DOI:10.12721/ccn.2024.157215.
摘要:
古诗词作为语文知识的一个重要板块,它贯穿着整个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古诗词教学是一种定篇式教学,能够给学生提供特定的语文知识,提供特定语文情境。初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实践,要围绕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进而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DOI:10.12721/ccn.2024.157215
基金资助:

现在的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生硬, 不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仅仅着眼于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并且教学模式过于僵硬,完全按照固定的模式,让古诗词教学缺乏人文性与生动性。因此,本文将探讨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式单一

由于传统应试观念,很多教师仅仅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氛围十分枯燥,也提不上任何兴趣,这不仅会消磨学生的耐心,还会导致学生注意力的不够集中,降低教学的效果。  

(二)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解读不足

大部分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时仅仅是照搬教材,对于材料的解读仅仅是浮于表面,没有对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入挖掘,缺少对古诗词个性化的解读,导致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没有落实学生的主动学习

大部分教师并不够重视古诗词教学,认为只要将教材上的内容告诉学生,教学的主要方式为翻译和背诵,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内容就足够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容易磨灭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联系诗歌背景,感知诗人情感

古诗词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培养人格品质,让学生可以联系作者的背景以及事实感受作者在诗词中的愤懑或者愉悦的心情,更好地激发学生内心中知人论世的品质,通过古诗词给学生一定的讯号,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人格培养[1]。例如,在学习《春望》的诗词内容中,首先,当学生看到这样一个题目和作者的时候,就让学生说出这个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学生会说出杜甫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教师可以提前找好盛唐和晚唐不同时期的图片和视频播放,让学生从最直观的视觉上感觉这两个时期不同的景象。杜甫处于晚唐时期,教师还可以找盛唐时期的诗人李白,通过他的古诗再让学生体会诗人所处情境下发出的言论,从而更好地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所处时代的艰辛。那么这样也能够根据诗中的内容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当时作者所处的情景,诗中前两句是在描绘国家破败的景象,让每一名学生都通过小组合作,全面分析这首古诗的景象以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二)利用微课引导赏析思路,提升阅读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常常按照教师的引导展开赏析,这样虽然能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赏析的重点,但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在微课课件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若干条不同的赏析思路,引导他们自主选择。这样学生就不仅仅只是掌握了“这一首”的赏析方法,在读到同类型的作品时,学生也会主动展开赏析,进而提升阅读效果。在学生赏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微课课件,引导学生从诗词格律、作品意象、作者哲理感悟等若干角度入手展开赏析。在“诗词格律篇”微课中教师给学生展示若干不同的词牌,并引导学生找出哪一个词牌是《水调歌头》,引导他们思考诗和词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在“作品意象”微课中教师给学生展示古诗词中运用了“月亮”这个意象的诗句,并指导他们思考在不同的作者心中,“月亮”分别意味着什么。在“作者哲理感悟”微课中教师补充展示作者的背景资料,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想要通过此作品表达怎样的思想。通过这样一系列微课,学生了解了赏析古诗词的不同方法,此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在自主赏析的时候要分别使用哪种方法,才能提高赏析效率。

(三)运用思维导图,强化对古诗词的理解

对古诗词的理解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古诗词中艰深晦涩的用词与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对其的理解也相对困难。对此,教师可以绘制具有鲜明颜色和简洁图形的思维导图,将古诗词知识点体现在其中,包括古诗词的背景、主旨、感情色彩等,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2]。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找一首与本章内容相似的古诗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向教师提问,以便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思维导图理解古诗词,是带着问题去阅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思维导图中各分支的关联性也加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四)立足主题思想,创新诗词整合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许多古诗词在主题思想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教师可以立足于古诗词的主题思想开展整合教学,确立几首诗文的共同主题,围绕主题组织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自主鉴赏诗词,给学生带来学习探究的新鲜感和成就感。以《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例,这三首古诗词的主题思想都是写“愁”,教师可以将三首古诗词进 行整合教学,带领学生深入解读诗文。具体教学过程如下:第一阶段,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这三首诗中你认为谁最愁?并说明理由。教师通过问题直接揭示整合教学的主题,鼓励学生各抒己已见,推动课堂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第二阶段,整合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对比分析每首词中体现出来的微妙情感异同。如,辛弃疾“愁”的是当时建功立业的年龄一去不返,表现出渴望壮志再酬的情感。范仲淹“愁”的是“燕然未勤归无计”,表现出壮志未酬的情感。而苏轼的“愁”表现得较为含蓄,这种“愁”与范仲淹一样难以排解。第三阶段,比较总结。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三种诗词中的“愁”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出“典型的男儿之愁”,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化本堂课的教学主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教学需要改善,语文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这两个方面来入手,将学生主体作用贯穿于古诗词学习当中现在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化这部分比例增大,这也就意味着古诗词的比例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古诗词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李爱民.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华夏教师,2019(2).

[2]刘小金.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上),2016(3):8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