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高段古诗词拓展性作业设计初探
​陈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勇,. 部编版小学高段古诗词拓展性作业设计初探[J]. 文学研究,2024.7. DOI:10.12721/ccn.2024.157216.
摘要: 部编版教材更加注重传统优秀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古诗词占比大幅增加。本文认为,针对古诗词应该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设计更有效的拓展性作业,以便于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味作者情感,培养诗词学习兴趣,获得学习成就感。
关键词: 拓展性作业;读诗词;画诗词;写诗词
DOI:10.12721/ccn.2024.157216
基金资助:

一、关于拓展性作业设计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所需要的语文素养。鉴于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到拓展性作业的设计。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上。本文认为,拓展性作业的研究应该更加细化,我们应该分模块分学段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案。比如,在阅读模块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每个学段的拓展性作业有怎样的不同?不同文体的拓展性作业有什么不同?散文的拓展性作业可以怎样设计?记叙文的拓展性作业可以怎样设计?诗歌的拓展性作业是可以怎样设计?古诗和现代诗的拓展性作业分别有怎样的个性?如何体现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本文认为,类似这样的思考能够让拓展性作业的设计更科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操性,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部编版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传统文化篇目明显增多,古诗文占所有课文选篇的30%。这足以显示,国家对从小培养学生传统文化鉴赏能力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鉴于以上原因,本文将探究范围限定于部编版小学高段古诗词,研究案例也均选自小学高段。

二、古诗词作业现状

小学阶段,和古诗词课相关的作业一般是课前预习生字,查找诗人信息,熟读诗词争取成诵;课后背诵、默写古诗,翻译古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画面等。朗读、背诵、默写这些环节都是古诗词学习必须过关的硬功夫,本文谈的是拓展性作业,是指在现有作业的基础上结合小学高段学生的特点,围绕古诗词增加一些能更好促进学生理解诗词,更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新东西。王丽媛老师在《浅谈小学语文拓展作业的设计策略》中认为,“所谓拓展,就是在原来已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与单纯的扩展相比较不仅有数量的变化更多的是质量的变化。”因此,拓展性作业不是否定原有必不可少的东西,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更有用的东西。

三、部编版小学高段古诗词拓展性作业设计方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文课应该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围绕这一目标,本文认为,面对有一定诗词学习基础且理解能力较强的小学高段(5—6年级)学生,我们可以设计三种拓展性作业:读诗词,画诗词,写诗词。这里的画诗词要求学生用美术课的绘画能力,通过画笔把对诗歌的理解用图画展现出来;写诗词的要求会更高,是建立在对内容和形式双重理解的基础上的,看似要求极高,但本文认为一定不能小觑学生的创造力。

(一)读诗词,品韵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对高段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语调、韵律和节凑”这些东西构成中华诗词特殊的美,这种美需要通过声音传递出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词来说,我想只通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百遍甚至是千遍也不能领会其中的情感。但是如果我们能读出诗词的语调、韵律和节奏,这对于体味作品的的内容和情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1.读准节奏。诗词最初都是用来演唱的,节奏是诗词的生命,读准了节奏,诗词的抑扬顿挫感就出来了。诗词的节奏相对比较固定,五言的诗一般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的一般是二二三。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诗词基奠和语感。因此,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少量时间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节奏并按照节奏把诗词的美读出来。

2.读出语调和韵律。

“四声最初是为了诗文创作的需要而被发现被应用的,六朝文人利用声调的高低与缓促,进行参差的安排,使文句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形成诗律。到唐代,诗律逐渐成熟,诗律对于声调的安排成为定式。这就将四声分为‘平仄’两部分,即:‘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此分类主要区别声调的高低抑扬,以形成诗词格律模式。”刘晓南老师在《汉语音韵研究教程》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平仄构成了诗文的韵律。作为小学高段的学生更应该读好平仄,读出诗词的韵律,更好的理解创作者的情感。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平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鉴于学生目前知识水平的限制,我们可以直接告知学生如何区分普通话中四个声调的平仄。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我们从音韵学的角度分别对应如下:

一声——阴平                三声——上声

二声——阳平                四声——去声

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是“平声”,三声和四声是“仄声”。此处本文要说明一下:这种讲法不够严谨,因为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字”。普通话中的情况是“入派三声”,也就是说入声字分化到了“平、上、去三声”。那么,就有可能会有在普通话中读一声或二声的字其实是“入声”字,也就是一个仄声字。本文的观点是,知识一定要严谨,课堂上可以口头告知学生,但是我们不能把问题复杂化,因为特殊的情况毕竟是少数,老师可以直接告知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给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标注平仄。平仄到底该怎么读?福建的胡幼华老师在《多元朗读,以读促悟——以<清平乐=村居>为例谈古诗教学》中指出,“简单来说,在朗读时,平声音稍微拉长一些,仄声音稍微短促一些。”本文同意这一观点。示例如下: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前两句的平声字是“乌”“啼”“霜”“天”“江”“枫”“渔”“愁”“眠”,朗读时把这些平声字拉长效果非常明显。乌鸦的啼叫声不绝于耳,寒霜铺满大地,那种凄凉和满腔的愁绪就在朗读中油然而生。后两句的平声字是“姑”“苏”“城”“寒”“山”“钟”“声”“船”,朗读中把这些字拉长时,你好像看到了寒夜中孤独冷清的山寺,听到了悠远的钟声不断撞击着你的那颗充满愁绪的心。如果在课堂中对上述读准节奏和读出语调韵律的方法进行必要的点播和训练,在课后布置拓展性诵读,学生一定会越读越有味道,也很有可能会因为这样的读爱上诗词。

(二)画诗词,以画入诗

苏轼称王维的诗为“诗中有画”,这是极高的评价。但是,当我们畅游诗词世界时会发现,能做到“诗中有画”的又何止王摩诘一人,可以说每一首优秀的诗词中都有画。那我们为何不让学生画一画。本文认为给诗题画有以下好处:

1.检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把握的情况。学生意象找的全不全?学生对意象特点理解的是否准确?

2.检验学生对诗词内容理解的情况。给诗题画,画面绝不是简单的意象的组合,而是通过画也要能准确体现出作者的情感,这需要充分理解诗词。

3.检验学生绘画的能力。这就涉及到了语文与美术的交叉,检验了学生的绘画基本功。

事实证明这样的拓展性作业,学生也非常喜欢。尤其是擅长画画的学生,能通过绘画再次走入诗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三)写诗词,妙笔生花

小学高段的学生在经过五年左右的语文积累和训练后,部分学生拥有了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是最美的语言,我们可以在拓展作业中给学生提供机会去挑战这样的表达。常规的古诗词学习都停留在内容鉴赏上,学生体会不到古诗词在形式上要求之严格,更体会不到在严格的要求下创作出符合标准的作品时的成就感。这样的拓展作业就可以让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同学获得这样的体验。本文要强调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严格按照诗词格律规范创作,创作前老师要进行必要的讲解。示例如下: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一首《长相思》,学完这首词的内容可以讲解一下这首词的格律。讲清楚规则之后师生共写更能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作品举例如下:

长相思

陈勇(教师)

清泉流,皓月流,留下王孙看渔舟,南山晚来秋!

乌未休,人未休,夜半钟声催客愁,寒霜满姑苏!

长相思

李梓瑜

棠花宜,桂花宜,晚夜玉衡应如柒,女华香自靡!

西风袭,北风袭,万紫千红枝头离,来年仍可期!

长相思

赵梓妍

上一层,又一层,登上南关路难行,一路荆棘生!

水一重,山一重,高山流水不虚行,几时再相逢!

四、总结

部编版教材更重视传统文化,古诗词占比大幅增加,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也应该更扎实,更对标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探究的三类拓展性作业中,把握节奏、语调和韵律的诵读,更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体味作者的情感;给诗题画,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巩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诗词创作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在诗词的学习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潘雪君.探究小学语文拓展性作业的设计方法[J].天天爱科学,2021-3-21:87-88.

[3]王丽媛.浅谈小学语文拓展作业的设计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14.

[4]郑冬梅.浅谈小学语文发展性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J].中华少年,2018:59.

[5]孔静.小学语文课后拓展性作业的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2):48-49.

[6]吴铭.小学语文拓展型作业设计三法[J].现代教学,2008-1-20.

[7]刘晓南.汉语音韵研究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