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患者由于心血管功能调节能力减弱,进而导致生理的储备能力、生理的代偿能力和麻醉的耐受性均较差,多数患者在实施麻醉过程中易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从而对麻醉效果造成影响。腰硬联合麻醉为临床常见麻醉方式,其能够使麻醉有效时间得以延长,同时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1]。本研究通过分析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优势,并对其效果进行探讨,详情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将老龄患者列为本次研究对象,共收治48例,收治年限在2016年度至2018年度间,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
纳入标准:符合研究需求。排除标准:由于其他因素退出研究。
观察组24例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段在60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70.12±1.32)岁。
对照组24例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段在61岁-80岁之间,平均年龄(70.54±1.52)岁。
二者各项资料无差异,用P>0.05表示能够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实施麻醉半小时前,给予其0.1g的苯巴比妥钠和0.3mg东莨菪碱,行肌肉注射,并在前壁外周开放静脉通路,根据10ml/kg的剂量给予其实施乳酸钠林格式液行静脉注射。并给予其每分钟3L的纯氧吸入,并进行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取患者侧卧位,并选择患者L2-3或L3-4间隙进行穿刺,待穿刺成功后,置入25G腰穿针,直至脑脊液流出后,两组分别进行不同麻醉[2]。
对照组实施布比卡因麻醉:给予其浓度为0.75%的盐酸布比卡因麻醉,剂量为1.2ml。
观察组实施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
给予患者1.21ml罗哌卡因0.75%麻醉。
两组均将脑脊液稀释至2ml,并将滴速控制在每秒0.1ml,实施蛛网膜下腔注射。待注射完毕后,将穿刺针缓慢退出,并经硬膜外向患者头部置入硬膜外导管,深度为3.5cm。后叮嘱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对患者麻醉平面进行调整,若患者出现麻醉平面不足情况,应给予其适量的利多卡因,一般在1.5%浓度5-10ml[3]。
1.3观察指标
观察组、对照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指标包含: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T12阻滞维持时间、最大Bromagr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涉及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涉及计量资料,用X±Y表示/T值检验,两组各项指标中(麻醉效果)存在差异,则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老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3.21±1.02)s、感觉阻滞起效时间(50.21±1.02)s、T12阻滞维持时间(128.65±1.32)min、最大Bromagr评分(136.56±12.32)分与对照组的各项指标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见表1:
表1:2者麻醉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趋势,进而导致我国高龄患者不断增加,下肢手术为老年人常见手术方式,由于老年人身体功能的减退,进而导致其对麻醉的耐受性较差[4]。故此需选择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从而达到显著的麻醉效果。腰硬联合麻醉为临床常见麻醉方式,其不仅能够使蛛网膜下腔以及硬膜外腔的麻醉使用剂量得以减少,同时能够避免单一腰麻对患者造成的损伤。罗哌卡因是临床常见麻醉药物,将其用于老龄人下肢手术中,能够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5]。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老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33.21±1.02)s、感觉阻滞起效时间(50.21±1.02)s、T12阻滞维持时间(128.65±1.32)min、最大Bromagr评分(136.56±12.32)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
综上所述,老龄患者实施行下肢手术中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临床效果十分显著,能够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王月, 刘玮, 孙晓佳. 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单侧髋关节损伤手术临床观察[J]. 中国药业, 2017, 26(14):56-58.、
[2]刘章良. 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J]. 医药前沿, 2017, 7(7):45.
[3]周学斌. 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效果观察[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6, 29(10):1495-1496.
[4]王登峰, 胡颖, 华俊,等.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联合利多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 2017, 37(24):6142-6144.
[5]刘桃, 邓洁, 鲁鸿.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应用于高龄高危患者骨科下肢手术麻醉的临床价值探析[J]. 双足与保健, 2017, 26(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