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广泛、更根本的自信。中华卓越的传统文化,源于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则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志。”此观念,对于我们如何有效地教授中华传统文化,并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文化自尊感,提供了引导。人教版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129篇古诗,其中三分之一是古诗。在教授古诗的过程中,我将教学焦点集中于建立学生的文化自尊,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升他们的自尊感来进行教学。
二、学习欣赏,树立文化自信
古代诗歌被誉为文化瑰宝,历久弥新,它的观赏性无疑占据了最高的地位。若将它们视为讲述性的文章进行教育,那么它们的精心挑选和编排便会丧失原有的价值。所以,我决定将主要的教育目标设立在学习和欣赏上,以建安时期的诗词为例。
(一)建安风骨的特点
“建安风骨”这一新的文学创作风气,直接影响到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实践,尤其是唐初陈子昂、李白等人的文学创作。 西晋太康年间左思于纷乱中创作出“左思风力”,皆感于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社会黑暗的现实,这一流变则可以视为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展。
“建安风骨”的语言风格、形式体例和思想内涵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尤其是六朝时期的文学创作。 其中曹丕“诗赋欲丽”的文学思想和曹植的“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均成为后世文学遣词造句、语言润色的源泉。
(二)感受以诗言志之美
在对建安时期的文学发展进行考察时, 徐公持先生将公元185 到公元189 年作为第一个历史阶段进行考察。 这个时期社会动乱, 百姓饱受战火的洗礼,民众体验到了天灾与人祸,进而有较强的情感体验和悲悯意识, 在文学创作中也自然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担忧。同时在这一主题外,还蕴含着文人渴望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一时期文学的典型代表当属曹操, 曹操站在社会的高层广览现实,看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并将百姓之状态通过文学作品记载下来, 此时的作品自然就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 使得这一时期的文章和诗歌更加注重底层人民的生活遭遇, 可以说曹操的诗歌是这一时期对“建安风骨”最好的发展,其诗歌被称之为“汉末实录”,可以说当之无愧。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就真实再现了战场上的残酷和当时社会的混乱场面。
当然,曹操不仅是文学家,也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家。 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文学创作。 曹操从小出生在一个卑微的宦官家庭,但是自身却喜好权术,渴望能够入世做官。后来随袁绍出征,终其一生都奔赴在战场上,为了统一国家而忙碌奔波,终成一代帝王师。他的这种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也成就了他宽广的胸怀,作品基调也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三、深化训练,增强文化自信
理论与实践并重,没有经历过实际操作的人往往只有肤浅理解。对于初级阶段的孩子们,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核心意义并非仅仅局限于掌握单个字词,阅读和记忆,而更重要的是接受文化和艺术方面的启蒙教育。所以,我们需要让他们在课堂上既理解又掌握,使得他们真正做到雅。因此,我通常会进行三个等级的培训:
(一)加强朗诵训练
当我们研究古代诗歌的时候,朗读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它可以协助我们更好地领悟和把握情绪。首当其冲的,我们必须注意教授朗读诗歌的核心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控制音色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对照、波动、转换,从而呈现出诗歌的魅力与风采。例如,
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以诗歌最为突出,而曹氏父子是建安风骨中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曹操的诗文多具有深沉慷慨的特点,同时表现出雄浑的气势(如《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等等);曹丕的诗歌则委婉细致、清绮动人,以《燕歌行》为人所传唱;父子三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曹植,曹植的诗文不仅同时兼备文采气骨,他的《洛神赋》更是千古名篇。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理解其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在基于自己的理解上大声朗诵,注重字词的强弱变化,让学生们能更好的学习与体会。
(二)开展“悦读”训练
为了让学生理解到学习古诗词并非是一种压力,反而是一种快乐的实践过程,我特别重视策划古诗词的“悦读”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朗诵,还要求他们能够进行吟诵。活动的准备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
1.一个学期的古诗词课程完成后,我会将两个学期的内容进行整理。课后,我会联系到诸如诗词学会、悦读会、TV台、电台等相关组织,请教他们如何进行朗读,以及如何掌握其节奏感。
2.在进行朗诵练习时,我们需要将原文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修改,并结合教师和专业人士的示例进行模仿。古代的诗歌创作者们都是以站立的方式进行吟唱,他们的创作都是在吟唱之前进行的,并且他们会在创作完成之后进行记录和整理。所以,我们需要在站立的状态下进行古诗的吟唱,以便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创作状况。在做好了充分的筹备之后,我们将举办一场朗读比赛,并邀请专家进行评论。通过展示出的面部表情、适当的身份、自由的朗读,我们能够将对于古代诗歌的领悟和掌握推向一个全新的水平。
(三)模仿习作训练
建安文学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是从公元220 年至公元233 年。 这一阶段曹操以及建安文人集团中的文人相继辞世。 曹丕登上帝位后也逐渐隐藏其文人的身份。 文学创作主要以曹植为代表。
曹植自幼即随着曹操南征北战, 不像曹丕一样自小在宫廷中长大, 因此曹植的作品受其父亲和自己独特的生活遭遇影响较大, 饱含了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对于社会疾苦的同情与关怀, 风格上呈现出豪迈奔放,是对曹操“汉末实录”的继承和发展。 曹植在《白马篇》中塑造了一个翩翩少年的美好模样,有着想要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和热忱。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充满着壮志豪情,可以说是曹植前期最具典型的代表作品, 体现出强烈的时代之“风”和慷锵有力的“骨”气。
曹植到了后期阶段,由于政治和生活的不得意,情绪不能随意宣泄,只有借助文学作品倾诉,这促成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高峰。 但是不同于前期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反映了悲愤之情。 其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洛神赋》中借助抒情主人公“君王”和“洛神”营造一种浓郁的情绪, 真实而间接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学完曹操有关的诗词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曹操的生平事迹自己模仿其特点和风格进行创作,并建立起学习小组,以小组pk 的方式选出一等奖,二等奖,张贴到班级墙上,以帮助班里其他同学更好的学习和鉴赏。
总结
文化的自尊,不仅涵盖了对古老文明的尊重,同时也涉及到对古老文明的延续与进步的坚定,任何一个部分的缺失都会影响到全面的自尊。广泛而深远的卓越古代文明,有助于提升中国人的傲骨与内涵,这是我们最为丰富的文化软实力,构成了我们文明进步的基石,蕴含了中华民族最为深远的心灵渴望,同时也构成了其他国家无法模仿、无法超越的艺术巅峰。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欣赏和模拟古代诗词,他们的文化自尊心便能随之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伯宁.从"建安风骨"到"盛唐气象"联想到"文化自信"[J].数字化用户, 2019.DOI:10.3969/j.issn.1009-0843.2019.03.268.
[2] 吴丹.浅析《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J].山西青年, 2017(18):1.
[3] 徐晨迪.试从建安风骨角度分析曹丕"文章是经国之大业"[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 2018(8):2.DOI:CNKI:SUN:MZXS.0.2018-24-063.
[4] 闫琳.三曹诗歌的英译传播和英译策略研究[D].山西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