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国画教学培养聋哑学生的自信心
林雪明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林雪明,. 开展国画教学培养聋哑学生的自信心[J]. 国学研究,2023.5. DOI:10.12721/ccn.2023.157019.
摘要:
为弥补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差异,我们在各省份设立了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以帮助残疾儿童提高自己的能力。其中,在聋人的艺术教学中,艺术教学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聋人的艺术教学才能填补他们先天的缺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掌握一门以适应新时代的职业技术。国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正逐步走进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提升其审美水平与素质修养。
关键词: 国画;聋哑;自信心
DOI:10.12721/ccn.2023.157019
基金资助:

聋生因为先天性的残疾,他们本身就有一定的交往能力,所以他们既是弱势人群,又是弱势人群,他们必须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关怀与援助。然而,当前我国聋哑院校艺术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包括:教学管理方式单一、教学目的不清晰、艺术材料缺乏、特殊教育特色不突出、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差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对聋生的不平等现象更为突出,从而对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不利作用。

一、翻转国画课堂,引经据典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2018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提出:“以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等文化形式,发掘和阐释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和实际含义,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对诗词歌赋、亲近中华经典,加深理解中华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文化。国画作为一种文化的媒介,在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中,对于笔墨的运用、画面的构图、手法的运用,都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将中国画的教室反转,改变教育理念,以古诗为载体,让小学生们置身于诗情画意的教室之中,并将其融入到了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中,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画的文字,在培育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情感的基础上,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明发扬光大。

(一)引用古典诗词

在国画课堂中,对经典名句的运用,可以使同学们置身于水墨诗的天地之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在《妙笔生花》的鉴赏和探讨部分,提到了著名的刘海粟的《荷》,可以借用“莲花无限绿,映着莲花不一样”等同学们熟悉的诗词,让同学们理解画师的言外之意;也可以让同学们按照诗词来开展“以花为题材”的创作,感受“诗情”和“画意”。五年级上卷《水墨动物》一书,恰当地运用了“一条鱼吐一根胡须,一鱼唼花影,一只猴子半夜来采栗子,一对林间月亮一对。”

(二)渗透经典国学

古典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宝贵财富,它能使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画的精髓。通过《巨匠童心》的教学,让同学们认识到齐白石的学艺之道,可以通过《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学而知之、问之、思之、明辨之、笃之”,来让学生认识到读书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在《美丽家园》的教学中,我们要把《礼记·大学》的“修身为家,家为家,为家为民,为国家为民”,教育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三、累积校本资源,营造氛围提升学生自信心

校本资源的累积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的放矢进行日常校本资源的分类收集,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审美素养。

(一)开发校本特色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部颁课程的补充,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点睛之笔,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美术学科教师可结合当地实际,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校本美术教材《祖庙》《清晖流芳》《逢简画意》等国画课例,在国家部颁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特色文化景点开展美术教学,挖掘文化景点里的美术元素,学生们学得津津有味,根据不同的绘画主题创作出各种形式的作品,如团扇、扇面、长卷等。

(二)开展系列主题创作

学生的国画作品既反映个人的艺术技法,又能传达个人审美思想和审美素养。汉代思想家扬雄提出“画,心声也”,即国画可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面对每学期各层级接踵而至的书画类比赛,经过近几年不断探索,在科组教师们的指引下,笔者找到一个较为有效的创作方法:开展系列主题创作。在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每一课题背后的文化内涵,找出适合用国画水墨表现的主题内容进行创作。能给学生的创作增添更多本土文化底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推进课外实践活动

看一场艺术展览,全身心感受大师作品的气息,熏陶高尚的情操;与自然拥抱,办一场亲子写生活动,在写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作思维。走出校园,让学生的自信心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四、个性作品展示,搭建平台提升学生自信心

在校园里定期搭建平台,举办主题式的学生作品展览,让学生课堂的成果得到及时的肯定,激发并保持对国画的兴趣。传统的国画作品形式主要有扇面、册页、条屏、卷轴等,笔者基于形式多样化的情况,灵活创新立足点,让国画与本土文化融合,与传统节日结合,与传统器物美融合,多次举办主题式国画展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春节前夕绘制“幸福灯笼”,让学生把祝福、喜悦带回家;进行“墨韵纸扇”扇面国画创作,感受扇子雅致精巧的工艺;创作个性化油纸伞国画作品,让学校艺术节的展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聋哑学生国画课堂里,注重提升国画技法,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通过创设国画情境、翻转国画课堂、累积校本资源、个性作品展示等方法,让聋哑学生在美术课堂里,感受学习国画的快乐,提高国画教学的效果,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文化修养,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更做一名文化传承者。在聋人的艺术教育中,中国式绘画在特殊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训练聋人的职业技能,缩短其与同伴的距离,使其成为终生兴趣和立足于社会的人。然而,当前我国的聋人艺术教育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致使他们的艺术教育质量不高。为此,笔者通过对我国聋哑中学艺术教育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黄家骏.聋哑学生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39-40.

[2]邓铭娴.聋哑学校美术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幻画报,2021(1):18.

[3]王丽荣.让美术教育成为聋哑学生张扬个性的助推器[J].艺术大观,2020(12):2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