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精髓,经年累月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习这个孩子。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他有责任也有使命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我生来就有一种有用的天赋,一千件珍宝在它们消失后会回来。”这是撼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也是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董青曾经评论过他。而我也想借这首诗来发扬光大精神,鼓励学生也鼓励自己。
一、诗歌的写作背景
诗歌的写作背景在诗歌鉴赏之法导图柜中也是有一席之地的,要知道诗歌的写作背景也是可以分类的。诗歌的写作背景有贬谪类、家国衰亡类、客居游历类、守边征战类。在鉴赏诗歌时要关注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则有助于明诗情。
二、诗歌的意象
意象,即客观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诗作中作者所绘之景、所写之物,是客观的“象”。她往往营造着特定意境,寄寓着特有的诗情。诗歌的意象亦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导图记忆中,可收集一些主要且常见的意象以识记。而意象的分类也有多钟,按名词属性可分为植物类(梅、兰、竹、菊、柳、杨等);动物类(杜鹃、鸿雁、鸣蝉、猿猴等);器乐类这一分支又可再分为器与曲两个分支(器——羌笛、琵琶、戍角等;曲——关山月、后庭花);风景类这一分支又可再分为(自然风景——月、雨、风、日等;人文风景——长亭、西楼等)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研究
1、多次朗诵,感受意象
在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诗词是与音乐最相近的文体诗是可以用来传唱的。音韵、意象、物象的美使中华古诗词充满一种独特而永恒的艺术魅力,而要想使学生体悟到这些审美元素,引领学生反复吟咏,品其味、入其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所以,通常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诵读,还要引导学生读出节奏、韵律和意境,最终品出作者寄寓在诗词中的情感。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的诵读教学。
2、尝试肢体动作
我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线索来学习,在我多次辅以肢体动作的范读后,学生进行模仿。最后他们都能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读出诗歌的感情美与意境美,能深入领会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可以看出,授课者澎湃而真挚的感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语言和诗歌朗读技巧的指导,会使学生既享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又品味到学习中华古诗词的许多趣味。
3、带有感情、节奏地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词的领悟,通常不是一次诵读就可以实现的。多次反复朗读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以往所学的知识和人生的经历,诗歌的内涵与意境才能由表层了解走向深度体悟。每一次诵读,教师可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诵读目标。比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就要求学生在第一次朗读时读出打猎场面的雄浑气势;在第二次朗读时读出词人苏轼激昂慷慨、热爱祖国的志士形象;在第三次诵读时读出作者不怕困难、乐观进取的豁达胸怀。经过这样的“三读”,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与欣赏就水到渠成了。经过多次朗读,学生品味到这首词的阳刚之美,与当时词坛的柳永词的词风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对诗歌的诵读应讲究技巧与方法,要巧妙地把诵读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欣赏与感悟有机地融合起来。
4、探究古诗词的异同点
古诗词鉴赏的异同探究法讲求在整体解读并领会诗歌情感之后,明确“同”,辨析“异”。“同”与“异”亦有法可循,关注诗歌写作手法、景象特点和诗歌的环境背景。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两首诗的感情有何不同: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句,中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借月寄情,不难读出诗人对友人“左迁”的关心、思念和牵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比喻修辞,渲染悲凉的氛围,突出了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两诗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所传之情亦不相同。关注诗歌意象色彩。意象不同色调所传之情将截然不同,反之亦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枯”“昏”等意象营造了一个寂寞、哀愁、惆怅的诗境,可以想见一个孤寂的游子思乡形象;再看白朴《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同样是写秋,同样是意象的叠加,但诗歌的前后意象色彩却相反。因此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与马致远的相比,同的是都有写到秋的萧瑟之感,不同的是白朴的诗意随着意象色彩的变化,而给人一种赏心悦目、韵味无穷之感。(3)抓关键词,看诗眼。诗人往往将诗歌的主要情感或明或暗地透露给读者,这时个就要求能够精准找寻情感关联词句,寻同辨异了。当然法无定法,在诗歌鉴赏中,在学会灵活运用,敏锐感知诗意了悟诗情,不断地探究再不断地总结经验,如此才能熟练地完美地答题。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爱上中华古诗词
5、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焕发蓬勃生机。首先,可以借鉴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的做法,把诗歌用当代中学生喜爱的旋律唱出来,让时尚与经典发生“化学反应”,可极大提升古诗词学习的趣味性。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词配画,把古诗词的意境想象成优美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亲手绘制诗歌主题手抄报,文图结合,可使学生更深度地把握诗歌意境,提升审美情趣。最后,运用演课本剧这一教学手段,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我在语文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将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集中的叙事诗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达到诗“我”同一的境界,进一步提高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在教《卖炭翁》时,我就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把这首叙事诗编成小情景剧,并进行排练表演。鼓励他们紧扣主题,大胆想象,补充故事情节,组与组之间进行智慧大比拼——学生非常愿意参与这样的活动,纷纷大显身手,课堂教学气氛特别活跃,彰显“寓教于乐”之趣。此外,我还运用以读促写的策略—要求学生把叙事诗改写成散文、记叙文,依照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展开想象,用文字去刻画人物,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其写作水平。
结束语:综上所述,诗词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开动脑筋,把握古诗词的艺术特征,让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那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操守、风骨、人生态度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品格、修养。
参考文献:
[1] 李璐.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21(04):8-9.
[2] 王海军.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22):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