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任教的农村初中,学生的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在古文学习上更是令人担忧,存在古文基础不好、古文鉴赏能力差、古文的学习方法不对等问题。《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中学生的学段目标是“诵读古文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对于笔者所任教的农村初中,班级中大量古文基础不好的学生而言,困难并不小。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带领他们体会古文之美,是农村初中语文老师面临的一大问题。而语文课堂是农村初中生学习古文的主阵地,依托语文课堂的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用古文群文阅读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既可以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可以通过领略一组诗词的意境而不是单独的一首诗,让学士与诗人产生共鸣,更容易达到真正对古文鉴赏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更深刻的思想认识,这些对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古文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通过《赏古文,识智童》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用群文阅读古文的方式来提高农村语文课堂的古文教学效果。
一、选择适合实践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古文群文阅读的篇目。
本节课共选五篇文言文,均出自《世说新语》。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两篇课内(《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三篇课外(《杨氏之子》、《王戎识李》、《徐孺子赏月》),分别讲述了谢道韫、陈元方、杨氏之子、王戎、徐孺子这五个孩子的聪明故事。5篇文章都是经典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用来引导学生用群文阅读方式学习古文的不可多得的好材料。 五篇文章从体裁上来看都是短小叙事的小古文;从情感上来看,都表达了对智童的赞赏;从写法上来看,均有较强的叙事性,也都有精彩的描写。把有这么多相似点的5篇古文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具有比较性、迁移性的问题,将它们横向联系起来,对培养农村初中生重新整合信息、延伸拓展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五篇小古文叙事性强,学生通过结合注释能够理解诗中所叙之事,对诗人要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也能轻松理解。相对于其它容易打击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抽象古文,这五篇小古文的理解难度明显小很多。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走进这五篇小古文,农村学生会乐于参与、积极融入课堂。
二、以学生为本,设计古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
文言文的学习,对于生活经历有限、基础知识薄弱、古文鉴赏能力令人担忧的的农村初中生而言,他们中大部分同学都会对古文产生畏惧心理,这对他们学习本文有一定的困难。同时,要在一节课完成课内古文和课外古文的迁移教学,困难重重。因此,笔者从学情出发,适当降低难度,用群文阅读古文的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一个课时来完成5篇古文的教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运用默读、略读,疏通文意。2、提高综合、比较、概括等阅读能力,感受古代孩童的才情与智慧。3、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三、以课堂为主阵地,设计古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流程:
(一)环节一、反馈预习,引入智童
设计意图:让学生调动记忆,回忆古代智童故事,为课堂上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环节二:回顾经典,探究智童
完成下列表格:
回顾课内智童相关知识,感知从细节中概况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智童的形象特点。
(三)环节三:群文共赏,再探智童
阅读《杨氏之子》、《王戎识李》、《徐孺子赏月》,完成表格,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在填写表格这个环节,对五篇古文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思维活动能更容易掌握古文的特点。给足阅读的时间,“放”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交流。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的模式,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四)环节四:朗读回味,感悟智童
大声朗读, 悟智慧,品韵味。(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孩子智慧的句子,吟咏诵读,读出韵味。)
设计意图:
(五)环节五:总结升华:
1、学法总结:人物形象概况方法:从__________中,可看出他(她)是_________的人。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古文群文阅读,我们梳理出文言文里几个智童的共同特点:观察仔细,勤于动脑,思维敏捷,言语巧妙。愿同学们从而获得启迪,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努力做一名“智童”。
设计意图:
(1)学法总结环节,让学生试着去回顾总结本节课我们是如何利用群文阅读的方法去学习这5篇古文的。先是学生各抒己见,再教师总结,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群文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2)教师寄语环节,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智童,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做个智慧之人。
(五)环节五:推荐阅读:
这节课我们群文阅读的5篇有趣的小古文均出自《世说新语》。这本经典著作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书中不少故事,如“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周处除三害”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雪”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设计意图:
课后群文阅读推荐环节,让学生将本节课学习的群文阅读古文的方法再次阅读《世说新语》,是课堂的进一步延伸。农村初中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堪忧,本节课刚刚学习了群文阅读古文的方法,课后推荐相关作品,学生可以用课上所学方法去阅读课外推荐的古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四、以反思促进步:各教学环节是否有利于提高农村语文古文课堂效果。
(一)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来学习五篇小古文:
1、这节课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来学习五篇小古文,效果良好。提高了课堂效率,取得了令笔者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个课时,如果按往常的教学方法,孤立地学习每一篇,老师不可能将三个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运用默读、略读,疏通文意。2、提高综合、比较、概括等阅读能力,感受古代孩童的才情与智慧。3、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一节课内完成,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地将五篇小古文讲好,更不可能将提高农村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落到实处。将学习目标以表格形式呈现,教学环节二、三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思考填写表格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进行。对于基础并不好的农村学生,表格更加直观鲜明,重点突出,降低了难度,起到了促进学生乐于参与课堂的作用。
2、这节课以群文阅读的方式来学习五篇小古文,授之以渔。
群文阅读的学习方法指导贯穿整个课堂,并落实到每次的填写表格练习中,两次强化后笔者任教的大部分农村学生都能掌握这种思维方法。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组织作用。每个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不流于形式,而是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学生个别展示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始终浓烈。每个环节教师均在组织和引导学生思考、动笔、开口表达、总结归纳。教师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并不着痕迹地将“群文阅读”的思维方法贯穿整个课堂。
(三)课堂与课外的巧妙结合。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以课内群文阅读的方式,以课文五篇古文为中心点,进行智童的比较,能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提高思维的层次。课后,推荐学生阅读《世说新语》。这样,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和指导,以突破时空限制的适当的延伸,把课内知识向课外迁移,继续拓展农村学生语文阅读面,提高学生群文阅读的实践能力。初中语文课堂是农村初中生学习古文的主阵地。根据农村学生的学情特点,选择主题相似的一组古文,用群文阅读方式来组织课堂,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对解决农村学生古文课堂教学困难重重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