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核心内容,进行教学活动期间,教师应深层次探索古诗词中隐藏的美育元素,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调整,让学生从该环节中获得良好学习体验。以此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古诗词中视觉美、情感美、语句美等,在朗读和品味中实现培养他们审美素养的目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融入画面,探索古诗词视觉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诸多古诗词,其语言不但有精准凝练的特点,还蕴含着极强的画面感,古诗词中展现出的画面均是诗人用心推敲和反复吟诵时,借助精准语言形成的,为此学生接触古诗词时能够发现其语言短小精悍。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当前该学科主要目标,审美素养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教师应在古诗词教学期间有意识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古诗词中画面美,形成良好视觉体验。此外还应围绕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作品意境美,让他们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均可得到明显提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诗经二首》中《蒹葭》为例,学习这首古诗词时,需要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中若即若离的美感,而单纯借助口头讲解方式无法实现,为此教师应积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中呈现出和本诗相应的配图和音频内容。借助将声音与画面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让古诗词中蕴含的画面清晰展现在学生眼前,促使他们通过观看视频内容,体会到诗词中表现出的画面美,并加强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利用此种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实现推动其核心素养良好发展的目的[1]。
二、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感受古诗词情感美
诗歌通常是将语言充分融合起来,借助生动语言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开始诗歌往往是以演唱方式存在,经过时间不断推移,逐渐成为当前人们接触到的这种诗词形式。为此,教师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时,可引导学生融入到作品欣赏环节中,注重对他们情感欣赏意识的培养,利用这种方式推动其审美素养良好发展,贴合素质教育相关要求,此外该方法还可对学生充分掌握古诗词内容和提高他们欣赏能力存在重要作用。而为使美育充分融入到古诗词教学中来,教师应在教学时围绕古诗词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来,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美。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三课《唐诗五首》中《使至塞上》为例,学习这首古诗时,教师应围绕文本内容,利用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到诗词当中涉及的情感美。首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诵诗词内容,并把他们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使其以小组为中心围绕古诗词展开探讨和交流,深入挖掘其中人物、时间和地点。接着让他们对诗词中蕴含的画面展开联想,了解诗词中人物身份和时代背景,随后通过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中呈现古诗词情景视频,让学生将视频中的画面与自身想象中的画面形成对比。并为其创设出诗人描绘的塞外壮丽风光教学情境,使其通过融入情境与诗人形成情感共鸣,另外还应把边陲大漠中壮观奇景展示在学生眼前,精准还原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真实想法和意境,让学生形成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深层次理解与掌握,培养他们情感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为其学习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2]。
三、通过古诗词吟诵,品味诗词语句美
语句精炼属于古诗词的核心特点之一,从表面上看极为简单的词语,却能描述出深刻内涵,且其中包含着丰富语言意境,使得古诗词历经时代推移依旧源远流长。而字、词、句是古诗词直观表达模式,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可从该角度入手,让学生借助阅读融入到诗人创作的意境中,逐渐体会古诗词艺术魅力,感受其中的语句美。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为例,这首诗词作者是曹操,其有着“建安三子”的美称,属于东汉末年较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从该诗歌语句运用和构建方面来看,能够充分展现出作者品性,譬如“日月之行……若出其里”这句话中,“其”字代表沧海,采用“日月”“星汉”指代自己,学生朗读到这句话时,即可从中感受到诗人宽广胸襟和远大理想抱负。建安诗派风格以悲壮慷慨闻名,为此引导学生吟诵这种类型古诗词时,应特别强调咬字清晰、铿锵有力,教学环节中还应围绕古诗词内容实施扩展延伸,让学生充分掌握诗人生平事迹,促使他们对诗词内容形成深层次理解,从中学习到审美元素,使其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明显加强[3]。
四、借助多元化教学模式,感受古诗词哲理之美
古诗词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藏着丰富哲理,对学生有着重要教育意义,能够使其形成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他们阅读时深受感触。从古至今无论是人文骚客还是有志之士,都喜欢借助文学创作呈现内心真实感受,这也属于一种强烈诉求表达形式,学习这部分诗词时,可鼓励学生反其道而行,从诗词哲理角度作为切入点,不断对诗词主旨展开研究和分析,让他们对诗人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形成充分认识,感受诗词中蕴含的哲理美,进而推动其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中《游山西村》为例,学习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展开预习,如“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诗词,找出这首古诗中最具哲理的一句话。”部分学生借助查找资料和互相交流,能够意识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与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贴切,然而因其阅历浅显,且经验不足,他们对这句话想要传递的思想无法形成深入理解。为有效解决这一困境,教师可融入鲁迅先生“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句名言,其表明人生旅途中无法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人们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遇到困难永不放弃,也希望学生可以形成不惧艰难、勇于前行的能力,借助此种教学模式,让文章中心思想得到彰显。而为使教学进一步升华,教师可把《登飞来峰》和本首诗融入起来展开对比教学,强化学生提炼名句的能力,通过各种诗文探索出可引起共鸣的相似之处,使其古诗词审美素养得到加强,这也是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品质的重要教学方法。
结论:总而言之,古诗词拥有较强审美价值,借助学习这部分知识,可推动学生审美素养良好发展。为此,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优化以往单向知识传输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手段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逐步强化其审美感知能力,让他们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与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胡玥.聚焦审美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文科爱好者,2023,(05):65-67.
[2]王倩.古诗词教学培养初中生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D].昌吉学院,2023.
[3]邱露.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