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当前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国家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的不断优化与改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经过先进医疗技术的诊疗后,临床寿命得到了明显的延长[1-2]。但是,经过对相关医学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却显示,心力衰竭患者的数量却呈逐年增长状态[2]。在此患病人数基础背景下,如何采用更为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案,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强化患者自身的治疗依从性,就成为未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工作的研究重点[3-4]。随着中医护理模式在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疾病临床护理中,均开始应用到中医护理方案,以此促进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不断优化[5-6]。鉴于此,本次研究自院内以分组研究的方式,展开具体的中医护理方案整理工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选择前来医院就诊的10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做分组研究,实验对象治疗时间均处于2021年5月-2022年5月,研究采纳了随机抽签法完成,将患者分为两组展开研究,详细分组信息如下:
观察组:男女人数分别是32、20例,年龄在51-7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5.74±1.75)岁;
对照组:男女人数分别是31、21例,年龄在52-7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5.56±1.34)岁;
两个研究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统计学价值较高,有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研究中,主要以常规性护理方法为主,包括用药指导、临床体征监测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主要开展了如下中医护理方案:
①关于患者心肺气虚、血瘀痰阻症状的护理方案:应用该种护理方案的患者,往往在心功能方面检查后,处于NYHAⅠ级-Ⅱ级,临床中普遍会出现左心功能不全的病证。对于该类患者展开临床护理工作时,首先需要及时叮嘱其及时的休息,并保持充裕的休息时间。其次,在护理过程中,可以为患者以施针的方式进行护理,如在患者的内关穴、大陵穴等不同穴位给予施针。最后,在日常饮食护理方面,应该注重叮嘱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做到清淡低盐,对于患者家属也应该给予对应的健康护理指导意见。
②气阴两虚、心血内淤症状的护理方案:针对该种类型的患者进行治疗时,经过临床诊断和检查可以得出,患者的心功能处于NYHAⅡ级-Ⅲ级之间,临床体征的表现上,体现在右心衰竭,甚至也会存在全心衰竭的问题。对于该类患者给予临床护理时,护理人员的针灸点,应该选择患者的足三里穴以及肾俞穴两个位置来完成针灸护理工作。在该类患者的日常饮食护理中,制定的饮食方案应该以低钠膳食食谱为主,目的是借助于护理保障患者不会出现水钠滞留的问题,也可大幅度降低前负荷情况的出现概率。
此外,在行中医护理方案中,患者需要保持固定的卧床休息时间,其间可以适当地开展诸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促进身体抵抗力提升。对于部分存在心悸情况的患者,则可含服西洋参,也可以通过泡水代茶的方式提升治疗效果。中医护理期间,护理人员还应该去指导患者避免外界刺激,自行开展印堂、内关的按摩工作,注重身体的保暖,及时将汗湿的衣服更换下来。饮食方面,应该选用山药、百合粥、鱼类、豆制品等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食物摄入。
③新肾阳虚、血瘀饮停症状的护理方案:面对该种类型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后可以发现,其病症的呈现特征,主要是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制定具体的临床护理方案时,应该为患者安排坐位去治疗,双腿应保持下垂的状态,目的是预防出现静脉回流的问题。此外,还应该给予该类型患者以临床吸氧支持,以此充分降低患者的肺泡表面张力,进一步促进患者经过护理之后能够肺泡通气。
④阴阳俱虚、心阳欲脱证的临床护理方案:存在该种病症情况的患者,经过临床诊断之后可知,其心功能为NYHAⅣ级,疾病的特征表现,通常是为心阳衰竭。因此,在进行具体的临床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首先需要给予患者行必要的心电护理方案。其次,在关键护理时期,针灸护理穴位应该选择关元穴以及足三里穴两点,以此给予患者及时的强求,保证患者临床生命治疗安全。此外,对于部分需要绝对卧床护理的患者,护理人员还需每日协助其完成肢体功能锻炼,为患者做好身体及四肢的按摩工作,每日按摩次数应该保持在2—3次的频率,每次按摩的时间保持在10min左右,以两个小时为间隔时间,协助患者在病床上做翻身拍背护理,目的是预防患者出现坠积性肺炎或是肢体萎缩情况。在饮食护理方面,应该尽量选用牛肉、羊肉、太子参、薏苡仁等食物摄入,并配以中药汤剂温服治疗。还可施以吴茱萸穴位贴敷内关、谭中等穴位,要求姚鑫与穴位对准,贴敷时长控制在12小时左右,一个疗程保持在2周。
⑤心理护理方案: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其在临床治疗期间,疾病的康复状态与气机状态,很容易受到七情变化的影响,从而在身体之上出现了血行受阻的临床症状。面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在为患者给予护理时,必须着重针对患者的临床恢复状态多加关注,尤其需对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情志变化给予密切观察。日常护理期间,应该以和蔼、亲切的态度与患者之间谈心和交流,让患者在心理护理之下能够尽快疏通内心治疗障碍,提升治疗依从性,优化护理效果。此外,积极为患者展开良好的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也可发挥作用,保障患者在享受护理服务期间能够做到“以身养身”。
⑥饮食护理
护理人员在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饮食护理时,应该秉承“易消化”“清淡”的饮食护理原则,绝对不可让患者摄入辛辣食物,且肥甘厚味摄入也需要加以控制。
1.3观察指标
①根据院内资质的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针对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做分组护理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划分等级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一般。
②对比实验研究中主要使用了模糊数字评价方式做了护理质量评价,并对患者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也做出了统计评分。其中,两种情绪评分统计中,分数计数越低,就代表着两种情绪在护理期间出现得越严重。护理质量评分方面,评价分数计数越高,代表着护理质量越高。
③两组护理后临床治疗效果统计。显效: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以及体征出现了显著的改善,且心功能改善超出2级;有效:临床各类症状及体征恢复状况比较良好,且心功能改善为1级别。无效:临床相关性状、体征以及心功能经过治疗后,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5.0计算数据,“%”代表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x̄±s”代表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代表数据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可以发现,前组患者经过护理之后,各项指标的满意度总体超出后者,说明护理效果更佳(P<0.05),见表1。
3讨论
在心血管疾病中,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一直在临床中被定义为该类疾病的最终结果。经过医疗公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已经达到了2.5亿人以上,且该病的存活率仅为50%[7]。在中医划分范畴上,慢性心力衰竭疾病,属于“心悸”的范畴,且也有相关医学研究发现,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患者的发病过程中,气虚质、阳虚质两类患者,对于发病的严重程度大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症加重路途中的重要伴随因素。分析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发病机理可以发现,主要表现因素有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流量下降、心肌灌注存在不足等,此类并发症出现,会导致患者更大概率出现严重的缺血、缺氧情况[8-9]。同时,患者心肌能量利用率也会降低,造成患者机体细胞出现功能性障碍,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的程度。
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出现障碍,是心力衰竭疾病出现的核心影响因素,且经过相关医学研究统计资料分析显示,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病症的患者,临床治疗特征以致死率高、反复发作、发病率高等特征为主,多数患者治疗中只有选择长期就诊一种治疗方案,且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心理上也很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焦虑情绪[10]。
在中医领域,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一方面需要采取对症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则需要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结合相关实践研究结果分析可以了解到,中医中的辩证护理干预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获得更理想的护理效果,促使患者在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下,全面提升生活质量。另外,在中医护理方案干预下,患者的呼吸道感染问题也能够有效预防,让患者在合理的休息和心理护理状态下,各类症状能够得到快速的环节,提升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