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年龄小,因多种因素影响极有可能引起各种常见病,在门诊就医时,患儿家长比较焦急,更需要门诊护理人员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从护理管理角度看,当前儿科门诊护理管理方面存在有一定的不足,护理服务上比较匮乏,容易形成一定的不良事件隐患。在医院的组成部分中,儿科门诊是十分重要的科室之一,其服务对象均为儿童,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低,且机体各项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护理期间极易发生多种不良事件[1]。因此临床中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护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从而减少风险问题的发生。
持续质量改进是当下一种新型管理模式,其不同于常规管理模式,通过将其实施于神经外科护理质量管理工作中,可以从全面、综合的角度来帮助开展护理质量管理,如在实验过程中,重视通过小组管理的方式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并围绕环境管理、人员培训、加强护理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为了探究儿童门诊护理风险管理中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应用,研究过程中使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进行纳入研究组患者的护理,另外纳入参照组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记录对比后的相关数据,结合结果阐述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0月选择在我院儿童门诊解接受诊断或治疗的患儿作为分析对象,从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共计84例,将患者资料录入计算机及分组系统,将其分为两个不同护理管理方法的研究小组,即常规护理管理参照组(42例)、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模式的研究组(42例)。研究组和参照组男性患儿分别有24例和23例,女性患儿分别有18例和19例。研究组和参照组最小年龄的患儿分别2岁和2岁,最大年龄的患者分别有12岁和13岁,(8.16±2.11)岁:(8.25±1.97)岁是两组平均年龄比值。将以上患者资料相关的内容作为组间对比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得知资料之间呈现出较高的可对比性,之间的差异不够明显(P>0.05)。研究开展时上报医学伦理委员会,获得审批后开展研究。
1.2 方法
儿科护理工作具有复杂性,近年来儿科门诊护理质量亟待提升,原有护理管理模式已经有所不足,而且伴有环境嘈杂、护患纠纷等不良情况。将掷硬币法作为本次实验所选鼻喉病房患者的分组依据,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护理质量管理中分别采用传统管理模式、持续质量改进模式。在传统管理模式中,耳鼻喉病房护理人员应明确医院相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规范开展护理工作,保证护理质量。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中,医院应充分认识到以往耳鼻喉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在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医参照组患儿接受儿童门诊服务的过程中采用常规护理及管理方案,即相关人员对护理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监督和观察。研究组患儿接受儿童门诊服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管理方法为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儿科门诊护士长需要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体情况进行风险管理小组的建立,从中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较深资质的护理人员纳入小组,所有入选护理人员必须对风险有较强的意识,并能够充分地在掌握风险评估及防范的相关措施。另外,护士长需要对小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管理,了解护理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风险情况,依据分析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2)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此时需要管理人员对护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并了解期间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详细地评估风险问题,总结相关结果后,根据科室的特点,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制度完成后,要求护理人员严格落实和执行,同时执行工作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有护士长和护理部门万层,将护理执行情况纳入到个人考核中与绩效挂钩,从而提高护理质量[2]。(3)对护理细节强化管理。儿科门诊常见的治疗方法为输液治疗,由于患儿年龄尚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出现哭闹表现,同时也会发生跌倒或坠床等不良事件,此时需要护理人员对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家属警惕性,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观察护理过程中风险、纠纷和缺陷的发生情况并计算发生率,统计后完成组间的数据比较。(2)对风险管理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总分100分对三个项目进行评估,分数和管理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SPSS 23.0是本研究对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处理的主要系统,分别采用n(%)、(x±s)对上述资料进行表示,同时完成每个小组相关资料的统计,组间所产生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如果存在差异说明有统计学意义,则用(P<0.05)表示。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护理缺陷、纠纷和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研究组护理风险、缺陷和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 1 不同方法管理后比较护理缺陷、纠纷和风险事件(n/%)
2.2不同管理方法应用后比较2组风险管理质量
研究组风险管理质量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不同管理方法应用后比较2组风险管理质量(`x±s,分)
3 讨论
在医院中,门诊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窗口,包括多种类型,儿科门诊是其中较为特殊的类型之一,儿童是服务对象,由于所面对的群体年龄较小,各项机能和功能处于发育阶段,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自身的不适。而且在护理的过程中儿童的配合度较低,且许多疾病具有进展快和起病急的特点,极易引起家属的情绪波动,加以对临床治疗的期望较大,给门诊护理服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导致护理风险增加[3]。因此应加大儿童门诊的风险管理。就护理风险管理而言,其是针对护理中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防和处理的管理方式。本研究对研究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发现护理纠纷、风险问题及缺陷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同时护理管理质量高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儿科护理质量管理采用持续质量改进,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焦义芬.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05):170+179.
[2]朱红芳.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患儿安全口服给药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22):170-171.
[3]刘淑君.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儿科门诊患儿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1,32(10):55-56.
[4]倪建珍.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运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意义分析[J].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1:109-110.
[5]梁丽. 护理风险警示标识运用于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意义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9,3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