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丁立亮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丁立亮,. 探析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J]. 中国法学研究,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037.
摘要: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综合考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与优化,唤醒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主动性;课堂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37
基金资助:

引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意义重大。教师应结合教学的实情,从教学目标、课堂讨论环节,以及融入生活化内容等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增加生活化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具有生活化的特征,生活化素材的运用,不仅可以丰富与优化教学资源,还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让学生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课程特征和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与欲望,在针对性的学习和思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学“关注生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漠视生命的例子列举出来。由于初中生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历,所以课堂参与度很高,给出了不同的例子,如随意采摘路边的花儿、殴打小动物、酒驾等。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具体的例子。

二、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顺利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样态,对学习的知识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来设计教学目标,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指明方向。例如,在教学“遵守规则”时,如果沿用以往的教学思路,教师会将这部分知识详细地给学生讲解。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是这样的课堂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对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行设计角色的机会,从扮演的角色出发,对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和问题进行罗列,并说明会遇到哪些规则。这种创新的教学思路,能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越来越乐于思考,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借助思维碰撞,让课程教学有“正气”

“明辨是非”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受心智发育特征影响,他们很难在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准确判断各种价值观念。而以往教师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是主观告知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无法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判断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思辨性问题,借助思维碰撞让学生自主判断不同的价值观念能够有效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学科教学的价值。以教学部编版教材《守护生命》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真实案例“某女子轻生跳河,正巧路过的退伍军人王某及时跳入河中营救,但该女子情绪激动并不配合,王某经过努力最终将其安全救上岸,但是王某却因体力透支而牺牲。”然后提出“如果你是王某你会怎样做?”这种思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舍己救人、生命至上”这两个不同的价值观念。通过提出思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辨析能力”,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独到的见解,彰显学科教学的意义。

四、增加课堂讨论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班级中有不少学生都存在不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和讨论的问题,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为了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引导全体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课堂交流和讨论环节,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设计讨论环节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讨论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确保讨论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法律护我成长”时,教师可以设计讨论真实案例的活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用。同时,让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对具体保护内容的详细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成掌握与应用的目的。在学生讨论之后,为了检验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让持有同一观点的学生为一组,构成正方和反方,并鼓励学生积极给所在一方提供证明的观点。通过开放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全班学生都有了参与课堂讨论活动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无论是在积极讨论,还是辩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明确自身引导者的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清晰表达个人的独特观点,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和讨论。

五、开展实践活动,让课程教学有“生气”

新版部编版教材显著提升了“社会实践活动”所占比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实践性的要求。因此,教师转变“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主动实践知识,实现“知行合一”是改革学科教学的重要路径。以教学部编版教材《中国人 中国梦》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课上时间或自习时间以“我是筑梦人”“中国梦·我的梦”等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脱口秀表演等实践活动,利用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程相关知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等。一方面,能促使学生对授课内容形成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结合时代发展形势、学生兴趣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及目标等科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手机记录反映祖国发展的视频或照片,并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后期处理加工,制作成反映“中国梦”的微视频,再将微视频上传到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新媒体平台上,根据投票或点赞的数量评选出最佳微视频,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和践行“中国梦”,实现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通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将枯燥的知识教学与有趣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使学科教学更富有“生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实现“知行合一、理实结合”,提升学生实践知识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结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高俊平. 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新智慧,2021,(36):54-56.

[2]刘玉芬. 互动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4):140-141.

[3]虞志华.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2021,(A4):127-12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