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为后续学习专业技术课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服务。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课堂提问,有利于教师事半功倍地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培养学生去积极思考,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针对不同情况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机械基础课堂中提问的艺术。
1、制造矛盾问。了解学生疑难之所在而问。如学生无疑,则教师可设疑,制造矛盾,以打开学生心扉,激发学生思考,逐步引入佳境。例如:在讲螺旋副的自锁问题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把一吨重的铁块放在光滑的斜坡上,它会不会自行下滑?”学生答:“会下滑。”教师又问:“如果坡度很小呢?”部分答:“还是会下滑。”这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要让学生再考虑,终于有学生醒悟道:“是否自行下滑,不是看铁块重量,而主要看摩擦力,也就是看螺纹升角和摩擦角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自锁条件。这样问得巧,答的主动,引导思维,问巧答妙。
2、引进错误观点问。在课堂中恰当地引进错误观点,树立对立面,对比激疑。如讲授“机器”与“机构”的区别时,可在学生基本了解绪论的内容后提问:有同学认为,机械钟表是机器,因为它符合机器得三个特征,(1)它是人为实体得组合;(2)各实体间具有确定得相对运动;(3)有能量的转换,发条的势能转化成指针的动能了。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一问,就会进一步调动学生钻研机器特征的有关内容,让学生通过争论认识到:发条的势能抵消了运动副之间得摩擦消耗,机器钟表只符合机器的前两个特征,而不符合第三个特征。因而上述观点是没有根据的。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对机器概念的理解。
3、变换角度问。在课堂教学中,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提问,效果不一样。在讲到带传动“失效形式”时一般问法是:“带传动的失效形式是什么?”教师问之泛泛,学生答之渺渺,难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换一种方式问:“我们加大带的张紧力总可以使带不打滑,为什么不把带张得紧紧的呢?”教师问得新颖,学生就会议论纷纷,积极求答。常规提问,易使学生腻烦。变换角度问,常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4、以虚求实问。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可虚提一问,学生虽然不能或无须正面回答,但却可以促使其撇开原题而有新的发现,讲授《带传动》一章时,为突出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区别,教师可以故意提问:“应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弹性滑动?”部分同学因找不到答案而不知所措,另一部分学生认真复习后回答:“无法采取措施。”教师又问:“为什么?”学生就照着教材回答:“弹性滑动有两个原因:(1)带是弹性体;(2)带传动两边有拉力差。这两个因素都无法避免,所以弹性滑动也无法采取措施防止。”虚问求实,不仅为掌握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区别作了准备,又使学生通过思考,记住了“弹性体”、“拉力差”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5、跟随递进问。这是一种课堂效果非常好的方法,要求老师在讲授某部分知识时,一开始便可根据实际情况或最本质的东西抛出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探究知识的兴趣中去。接着,顺理成章地在所设计的疑问之中有针对性地讲解比较抽象的定义和概念,再经过推理论证或演示得出结论(或答案),使得问题得到解决。这也就是平时常说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样提问的好处是点燃思维,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讲授自动控制装置中应用广泛的凸轮机构时,首先抛出三个问题:(1)什么是凸轮?(2)凸轮机构又是什么?(3)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是通过哪个关键性构件来控制?本节课主要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首先利用图片展示说明含有凸轮的机构叫凸轮机构,让学生由此产生感性认识,再进一步说明凸轮是具有着曲线轮廓并能够控制从动件运动规律的构件。借助这个定义可间接得出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即凸轮的曲线轮廓形状决定了从动件的运动规律。接下来提出如果已知从动件的运动规律,能否画出凸轮的轮廓曲线呢?这就自然引入了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问题了。通过这样讲解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再如《平面连杆机构》一章,一上来就给学生脑子里塞一大堆名词,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而用设疑法则不然,在课程的开始交待了本章学习目标之后,便让学生通过教具演示一个现象:将四个杆长不等的杆件分别连接在一起,然后取不同的杆件作为机架分别进行动态演示。此时学生亲眼目睹出现了不同的运动状况。经过几个教具的动态演示得出了三种不同的运动状态,这时向学生提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不同的运动状态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设疑后先暂不作答,而是让学生再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几个教具的不同点。经过学生的一些思考后,再顺势进行点拨:问题的根源在于构件是以不同杆件作为机架以及各杆之间的长度不同而导致的。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必须理解一些基本概念的含义。这样带着问题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相关概念,会获得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棘轮机构》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骑自行车时脚踩踏板时能够驱车前行,而反转踏板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倒车?(2)用卷扬机起吊重物,为什么重物能在机器停止运转后依旧停在空中,不会下滑呢﹖一系列的提问,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日本,一些教育家把课堂提问分为“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并认为“重要的提问”具有以下特点:①表现出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②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的发展相适应;③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④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多个具体目标;⑤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积极思维。“徒劳的提问”存在以下通病:①目标不明确;②零碎,不系统;③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④措辞不当,意思不明;⑤不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和停顿。在机械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要使每课提问都成为“重要的提问”,就必须紧扣主题,富有层次性、逻辑性,语言要简练,题意要明确,能够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原则,问题的形式、角度不拘一格,但必须“有法可依”,即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方面去挖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享受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乐趣,从而带着一种高涨的主动要学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总而言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由于教师教学艺术风格各异以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课堂提问也无一定之法,全在教师用心而为之。
在当今职业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我们要循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一条路线,明确“疑”与“问”的价值,让学生在疑问中学习,让质疑成为“打开学生智慧宝库的金钥匙”。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培养其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力侠.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种方法 [J] .东西南北·教育观察期刊,2010
[2]张连军.激发兴趣挖掘潜能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期刊,2011
[3]刘佳.中职学生《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 [J].湖南农机期刊,2013
[4]孙向东.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学园期刊,2010
[5]杨越.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刍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
[6]肖依英.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职教天地期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