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中问题设置探究
于小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于小峰,. 古诗词教学中问题设置探究[J]. 当代中文学刊,2023.1. DOI:10.12721/ccn.2023.157008.
摘要:
本文以《无衣》、《将进酒》、《江城子》、《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例,通过情境化问题的设置、在欣赏美读中的问题设置、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启发式提问、具有归纳性的问题的提问等方式,探究诗歌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 诗歌教学情境化问题诵读启发式提问问题总结归纳
DOI:10.12721/ccn.2023.157008
基金资助:

教无定法,诗歌的教法因篇目、因人而宜。笔者在诗歌单元的教学中,尝试了几种不同的问题设置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问题设计要凸显情境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需求,创设合理的情境,带动学生有效学习。

比如笔者在讲解《无衣》时,设置了情境化的问题贯穿整节课课堂始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问题1:吴忠中学文化艺术节要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们班选定了几首诗歌,其中就有今天学到的《无衣》,下面请参加朗诵的男生全体起立,先给同学们展示一下。

请几位同学点评一下,你认为男生的朗诵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

回答1:刚才这位同学提到节奏感很强,都是22节拍,并且运用了“重章叠句”。

回答2:这位同学诵读时情感应该越来越饱满,气势应该越来越强。理由是这首诗歌的三层之间有内在的关系,袍是中式长衣,指外衣;泽指贴身衣物;《说文》中对裳的解释是“裙,下裳”。三种衣服之间的顺序是不可以调换的,这里用衣服表达关系,关系越来越亲密,没有任何隔膜。再如从“同仇”到“偕作”再到“偕行”,从统一思想到统一行动,真正是亲如一体,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回答3:男生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急促感,急促感一是来源这首诗歌的背景:《无衣》产生于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因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大部分国土沦陷,与周王室休戚相关的秦国亦危在旦夕。秦国军民在“王于兴师”的“战前集结号”中,一呼百应,展现出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二是来源于兵器的繁多,戈矛、矛戟到甲兵(戈:兵器,横刃,装有长柄。矛:兵器。长柄,有刃。戟: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甲:古代军人打仗穿的衣服。兵:武器。)兵器的繁多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事的紧急和猛烈。

回答4:诵读中最大的问题是情感的问题,有些同学的情感不够绽放,未能读出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读的时候应该是沉浸式的,有画面感。

问题2:这首诗的朗诵如何才能有画面感,如何才能有感染力,如何能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

建议汇总:诵读时脑海里可以想象到一些电影图片,也可以配一些音乐;开篇通过设问,一问一答,有呼唤、有应召、有现场感。

问题3:经过同学们的建议和点评,大家的诵读得到了提升,现在我们要给我们班的朗诵制作背景和音乐,大家有什么好建议?

在新课标“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建议指引下,情境教学在古诗词课堂中不断涌现,通过情境设置,唤醒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对话者”意识,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讲自己的身份、情感与角色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思维,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方法。

二、在美读中层层推进问题

“美读”古诗词的过程,不仅是体会其中的形象、情感之美的过程,更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的过程。

比如在讲解《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的《将进酒》,笔者主要采用了诵读欣赏法,在诵读中,引导学生诗歌情感。

本节课主要是选取了三位朗诵大家的精彩诵读,逐一进行赏析,每次赏析后,请同学归纳这个诵读好在哪里,有哪些我们可以模仿借鉴的,请同学当场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学生自由诵读《将进酒》,把握字音和节奏。

2、欣赏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曹灿老师的诵读,感受诵读的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找同学谈听后体会,以及对自己有所启发,可以借鉴的部分。

4、请学生欣赏中国演诵艺术创始人,中国首届“夏青杯”朗诵大赛金奖获得者胡乐民老师的演诵,

5、请学生谈体会,让学生感受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及表情去传达饱满的情感。

6、请同学欣赏徐涛老师的诵读,感受诵读中鲜明的个人特色,叹为观止的朗诵艺术让学生如痴如醉。

7、在诵读氛围的层层熏陶下,请每位学生在小组内任选两句自己最有触动的语句进行诵读,然后推选出本组最优秀的组员,代表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配乐诵读。

三、问题设计要立足文本要素

比如在讲解《选择性必修(上)》古诗词诵读单元的《江城子》时,笔者主要采用了立足文本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你如何理解“无处话凄凉”中的“无处”?“无处”说明亡妻在自己心中的地位无法取代,亡妻去世后所形成的巨大缺口和空白无法填满。

2、你如何理解“无处话凄凉”中的“凄凉”?

首先是相思之情的凄凉。词人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法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

其次是政治失意是凄凉。苏轼当时官运不佳,屡被贬放。此时被贬密州,流离忐忑的文豪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和倾诉,可是他没有地方诉说,也没有人敢听他诉说,更没有可以诉说的人。

3、为什么会“纵使相逢应不识”?

词人十年来风尘仆仆,颠沛流离,政治失意,身世落魄。你还是十年前最好年华的那个人,而我已变得你不认识了。

4、亡妻曾和词人朝夕相处,为什么词人不是梦见亡妻伴我读书,或者是在屏风后听我和官员的对话,或者是别的生活场景,为什么词人梦中的亡妻形象会定格为“小轩窗,正梳妆”?

“伴我读书”或者“在屏风后听我和官员对话”,都有助力我仕途发展之意,“小轩窗,正梳妆”,还原了少女时代动人的生活细节,明显地去功利化,你不再是谁的女儿,你也不再是谁的妻子,你不是任何人的附属,你只需要是你自己 ,作为一个女性的独立个体,你只需要是少女时代最本真的你,表达了词人对妻子情感的纯粹和对妻子作为一个女性个体的尊重。

总之,本词从梦前的“此情无计可消除”,到梦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梦后的“此恨绵绵无绝期”,词人的故事是自己的,思念的心情却是全人类的,所以超越了时代,具有永恒的价值,用饱蘸情感的笔写出了最深的生存之痛和最深的爱情之美。

四、问题设计要提炼概括

在讲授很多诗词的时候,都可以运用这个方法,即向学生提出四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手法),为什么写(主旨),你怎么看(评价)?因为这四个问题具有总结归纳的性质,所以我把它称之为问题总结归纳法。

比如笔者在讲授《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古诗词诵读单元的《桂枝香 金陵怀古》时,就运用问题总结归纳法。

1、这首词写了什么?

这首词的上片写了晚秋之景,下片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叹。

2、这首词怎么写的?

作者运用比喻、借代、动静相生、远近结合的手法写的。

这是作者“登临送目”时看到的景象,画面中,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似练”“如簇”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峭拔。高低结合,将金陵山水写得很有立体感。

“残阳”中的 “归帆”,“西风”中的“酒旗”,既有大笔渲染,又有细笔点染,而且远近、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3、词人为什么写这首词?

王安石所生活的宋朝仁宗、英宗、神宗年代,虽然比不上唐太宗 “贞观之治” 的强盛,但国家尚属安定。然而作为改革者,王安石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敏锐地看到了国家安定表面后的种种乱象。

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能感慨朝代兴亡,但王安石却在本词中表现出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居安思危,非常希望宋朝的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实现富国强兵。表现出了对国家、对民族的无比热爱之情。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针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体例结构方面的变化,语文教师也应以新的方式用好新教材。以上是笔者在诗歌教学实践中粗浅的见解,不足之处望批评指正。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