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境情感意境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
彭丽萍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彭丽萍,. 基于情境情感意境浅谈初中古诗词教学[J]. 当代中文学刊,2023.1. DOI:10.12721/ccn.2023.157009.
摘要: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六册共有古诗词84首。培养孩子如何感知美,品味美,热爱古诗词,热爱古典文学,从而树立正确的鉴赏观、审美观,是语文老师的重大职责所在。本文试图在情境的设计,情感的引领,意境的探求上,为多姿多彩的古诗词教学加砖添瓦。
关键词: 情境情感意境朗读;古诗词教学
DOI:10.12721/ccn.2023.157009
基金资助:

浩如烟海的我国古典诗词,以其典雅简约的文字,清新悠远的意境、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感而流传不衰,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这顶王冠上一颗极为耀眼的明珠。面对全六册共84首如此多美好优秀的诗词杰作,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品味?下面浅显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 设置情境,巧妙导入。

独具一格、形式多样的导入能先声夺人、制造悬念、引发思考、形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常用的导入方式有:

1. 播放古诗词同名或相关歌曲。

美妙的歌声总能打动人心,像邓丽君演唱的《独上西楼》、《明月几时有》、《在水一方》等和于文华演唱的《秦风蒹葭》都是如此。这些情真意切的演唱,能引发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助其迅速进入情境。

  2. 援引故事。故事是学生最喜欢听的,特别是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述。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讲述历史小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歌感情。《观沧海》《过零丁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均适用此导入方式。

  3. 借助媒体,展示插图。我们对诗歌的意象的把握是建立在诗中具体可感的画面之上的。所以我们在学习《春望》《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这些大量描写景物的诗歌时,便可利用插图来直观地导入诗歌。

  4. 以自己或学生、或名家的倾情朗读导入。

5. 自编自唱古代诗歌(唱诗)导入。我曾在课堂上演唱《江雪》和《山居秋暝》,曲调简单,旋律质朴悠扬,效果很好。附录《江雪》词曲:

3 · 3 23  45 3  –|1 · 51 · 3 2  –|3 · 3 23  

         绝,                   

3 |1  0 |1 ·  5  1 ·  3 10  0|

 翁,               雪。

二、重视朗读,以读入境。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语言属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时对朗读的重视,而古诗词教学时更应如此。比如范读,感情浓烈的范读能营造课堂气氛,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帮助学生对诗进行理解和体会,而且也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此外,指导学生朗读也很重要。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即读准字音;第二个层次即读准节奏、重音;第三层次即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读出感情。这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引导着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三、抓住意象,细细品味。

中国古诗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形象经常用来表达一些特定的情感,而有些情感经常用某些特定的形象来表达。如:用“月”来表达思亲、思乡、念友之情,暗含羁旅情怀,寂寞孤独之感。例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用“柳”表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游子的思乡之情。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像“月” “柳” 此类饱含感情、寄托作者感情的形象便称之为意象。在与学生品析诗歌时,可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来体会诗中所饱含的感情。以《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为例。在品析时,可抓住词的上阙中出现的“西楼”、“清秋”“夕阳”、“垂地”这四个意象来进行品析。“西楼”在古代是人们登高望远寄托思乡、思亲之情的地方;而“夕阳”“垂地”更是表现诗人的伤感的意象。本词中,词人有何伤感?如此一问,学生一琢磨,自有分晓。“清秋”,有清冷、萧瑟之意。学生在明了这些意象的情形下,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了这首词诗人深重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品析词句,理解诗意。

古诗和现代语相比显得比较晦涩、典雅,需要我们解读才能明白古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可以抓住诗中关键词句,以此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去解读古诗。如《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中的“阔”表现出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动,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而《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直抒胸臆,抒发了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已表露无遗。所以,我们应引领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去分析古诗,既能领会诗之韵律又能理解诗意。

五、写写画画,读想结合。

“自古诗画一理”。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画在诗中,诗在画中。因此,我们可以一边解读,一边入画。将学生带进一个画的世界,形象而生动地感受诗的美。如《天净沙·秋思》简直就是一幅秋郊黄昏图;《使至塞上》的大漠和夕阳,雄浑壮美苍凉;《钱塘湖春行》就是一幅钱塘湖早春图。在教学中,可让学生根据诗意自己作画,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直觉地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学生不会作画,以写代替,也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从古诗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情境情感意境入手,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内在功能,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多样性,古诗教学就会显得不那么枯燥乏味,就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良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余映潮.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