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从上古的民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包罗万象,美不胜收。可以说,我们已初步识得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璀璨的明珠。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比重,差不多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突出了它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诗词鉴赏又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成为了一座巍峨难攀的高峰,而比较阅读法在古诗词鉴赏中的应用将为攀登这座高峰搭建云梯,将为拥有这半壁江山凿通道路。比较阅读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规定初中生必背古诗词40首,课外古诗词48首,近90首古诗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涉及许多历史知识和典故,教学时需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来理解。因此,在教学这些诗词时采用比较阅读,既可减少教学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我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时候采用了比较阅读鉴赏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相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杜甫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矢志不移的爱国诗人,虽历经磨难仍不折不挠的坚强男儿。无论在怎样艰难的困境下,他的诗歌,他的人格都不曾停止散发光芒。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民生疾苦的作品,他的诗有“诗史”之誉、杜甫有“诗圣”之称。选入初中部编版的教读诗歌《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客观地反映了在不同时期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真挚情感和沉郁顿挫的诗风。安史之乱最盛的时候,杜甫创作了组诗“三吏”、“三别”,这使他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而后期创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等诗作让作者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诗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现出的是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青年时代的杜甫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史之乱中,杜甫和许多人一样饱尝战乱之苦,由个人的痛苦想到流离失所的广大人们,推己及人,心怀天下,为了天下的寒士不再挨饿受冻,他宁愿牺牲自己。杜甫不是不向往天空的高邈,不是不向往鸟儿的自由,而他选择了他足下深爱的这片土地,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他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感人至深,与李白共同标举着盛唐诗的最高成就。让我们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体悟他深厚的文学功底,欣赏他光照千秋的人格魅力。
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我们在赏析诗词时,经常会提到“知人论世”,要结合诗人本身的遭遇以及具体的创作背景来理解有关诗词的内容。故而,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于更好的理解诗人,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一位女才子,她的词婉约清丽、幽怨凄恻,抒情性强。在词史上,被称为婉约之宗。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生活优越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相夫治学琴瑟相合的少妇时代,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老年阶段。中学阶段所学的《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是她三个人生阶段最具代表性的自画像。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南渡前,生活安逸幸福。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而南渡后,国破家亡,丈夫离世更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故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前期作品《如梦令》中,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这一天,词人驾舟郊游,沉浸在山光水色、鸟语花香中,赏心悦目,饮酒为乐,醉意渐沉。待到兴尽欲归,却已是日暮黄昏,不免有一点着急。慌乱之际,小船捉弄人,误闯荷花丛中。待到奋力划出,却惊起一群水鸟振翅纷飞,词人瞬间的惊愕很快变成喜悦。这首小词仅三十几个字,却讲述了一个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形象地描绘出女主人公欣欣然生气勃勃,多情地爱惜芳华的性格,读之令人沉醉。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如《声声慢》《武陵春》《渔家傲》等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苍凉凄苦的,更多地表现了自己的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描绘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南渡后的名篇《声声慢·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情调低沉,使人对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的凄凉处境产生了无限的同情,令人悲痛欲绝。
三、不同作家诗词主题意象情感的比较。
教学中将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在教《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古诗时,可紧紧抓住两首古诗中一个非常传神的“留”字,让学生明白了这两个“留”字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石灰吟》中诗人愿意像石灰那样不怕磨练,洁身自好,敢于粉身碎骨,是为了把清白永留人间。《墨梅》中诗人借墨梅的不畏严寒、清香四溢的特性,表达自己对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这样一比较,可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也有一些不同的作品描写了同一种事物,却有不同的神韵。如对春草的描写: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几句诗都是写草,但草的深浅、情态各不相同,把这几句诗通过比较来读,学生就会得到作文启示,原来同一事物可以写得这么丰富多彩。
四、不同作家同一词牌名的诗词作比较。
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晏殊的《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辛弃疾面临南宋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奸臣排挤,朝廷无能,内忧外患,在所描写的军营战斗生活中,为国戍边的豪情与壮志难酬的愤慨同存——“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而晏殊身处北宋繁华稳定时期,官居高位,内无衣食之忧,外无家国之患,自然在所描写的少女乡邻生活——“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中流露出生活的快乐与轻松。俩位诗人处在不同的时代,同一词牌名中所写的内容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
古诗词可比较的点很多,只要我们认真寻找,细细揣摩,就一定能引导学生品尝出每首诗相通和独特的情味。通过比较阅读,借用课内外各种可比素材进行比较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诗风及其情感。使他们学得有趣,学得轻松。
参考文献
[1]如何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胡丹中学课程辅导 2018
[2]浅谈李清照词前后期创作风格之异同。董姗姗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11
[3]文章天下事,身世家国情——由《杜甫诗三首》看其文人情怀.安金存 中学教学参考
[4]关于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初探。华锦平 《北方文学(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