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将古诗词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理论修养。
一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古典诗词作为古代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入,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了解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学习中,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从而培养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 首先,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表达,从中汲取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积极向上的精神,读后使人心胸广阔,精神振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已经成了许多志士的座右铭。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表达出他豁达的胸襟,更能引导人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其次,在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和价值观。古诗词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常常通过简练而精准的语言触动人心,给人以启示和指引。课程中运用古诗词,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人生瞬息万变的思考,启示人们要珍爱当下,理解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同时也欣赏历史的风云和对英勇智慧的敬佩,引发人们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展示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对人生和对自身存在的思索。在思政课中引入古诗词的讲解和分析,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促进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教育效果,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对人生、社会、道德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古诗词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古诗词与思政课融合的深入学习,能够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优秀文化,增强家国情怀的意识和责任感。首先,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伦理和道德观。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和心灵追求,感受到他们对家国和社会的关怀和思考。这些诗词作品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引发人们对家国情怀的共鸣。杜甫的《登高》,诗人通过“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来形容自然的景色,展示了山河的壮丽之美,更让人对祖国山河充满了自豪和热爱。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难和困顿,以及对岁月的悲叹和对人生的思考,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其次,古诗词中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许多古代文人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描写人民的生活、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抨击等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这些诗词作品引导学生对祖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不断激发他们为新时代而努力奋斗的意愿。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描写大漠、长河的平坦空阔,意境雄浑,从而描绘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外大自然的景色。古人还常常以山河为背景,描写对家国兴衰、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他对乱世动荡的忧心忡忡。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体现了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更体现了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再次,古诗词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讲解古典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身为中华儿女的身份和使命,激发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精神。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寄寓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关切和忧虑。诗人登北固亭远望引发历史感悟,感慨万千。在讲解时,不仅要注意它的文学价值,更要深入理解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让我们可以更加反思历史,思考如何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王勃的《滕王阁序》,以独特的方式表描绘了山川河流、人文景观等,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对这些诗词进行讲解,可以不断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这种自信和自豪感有助于成为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让他们在追求个人成长的同时,为社会和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深化思政课教育效果
古诗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魅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古诗词的融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情感的培养,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首先,有效的诗词选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注重选取适合学生年龄、专业特点和思想发展的古诗词作品进行科学的讲解和引导。通过引用古诗词来阐述思政课中的理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理论的内涵和意义。同时,古诗词的美妙语言和深刻思想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课程的参与和理解,从而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如:自然规律的讲解中,可引用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深化了学生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要应该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遵循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引导式问题,让学生思考古诗词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对于现实社会的启示;可以通过分组演绎、齐诵对唱等形式,让学生进行参与式的活动,共同感受古诗词的美妙和魅力;可以通过诗词背诵比赛、创作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人的角色来体验古诗词中的生活、生产等,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祖国的历史古今;通过情景模拟,直播带货,将学习内容与实际产品(如:售卖苏轼的书籍)结合起来,加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新情景的创设,在参与中实现学生理论的内化、能力的提升、价值的升华,体现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深化思政课教学效果。思政课中古诗词的运用,既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又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样的教学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提升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方钊.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探究——以李苞《巴塘诗抄》为例[J].国际教育论坛,2022
[2] 刘永,张宇迪.古诗词教学的吟诵实践与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合[J].科教文汇,2021
作者简介:樊东霞(1977-),河北抚宁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贾雪梅(1992-),河北卢龙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未冲(1995-),河北邯郸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