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措施
​李永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永刚,.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措施[J]. 文学研究,2025.4. DOI:10.12721/ccn.2025.157271.
摘要: 对于不一样的读者而言,文学作品形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针对处在小学时期的学生而言,因为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独特,并且心理年龄具备特殊性,所以在实际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会展现出个性化特征。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育,强调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鉴赏能力
DOI:10.12721/ccn.2025.157271
基金资助:

在我国新课改大环境下,语文教师的目的主要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汇总,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育,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措施展开了探究分析。

一、反复训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程活动实际展开的时候,朗读训练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师在具体授课的时候,需要指引学生投入到具体的朗读训练活动当中,逐步提升学生针对语言的实际感知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实际鉴赏能力和水平。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把自身的指引以及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投入到具体的朗读活动中,有效提升学生针对语言的实际感知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实际鉴赏水平。因此,教师要指引学生投入到具体的课文知识点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可以形成轻松和谐的环境,指引学生投入这样的环境当中,并且根据课文内容的实际情节,将具体的故事情节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对课文当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感知到作者实际描述的语言情景,把人物角色独有的性格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把文学作品的主题内容体现出来。特别是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诗歌授课活动当中,教师使用这样的方式方法更加高效与可靠。

比如,在《小桥流水人家》教学时,应该指引学生参与到反复朗读活动当中,将课文当中对景色进行描述的语句展开反复朗读。教师需要指引学生投入到这样的朗读活动当中,激发出学生的联想力,在学生的脑海当中可以形成一定的画面。经过这样的方式方法,在学生经过朗读以后,可以深入感知语言文化独有的魅力,经过眼前实际展现出来的景象,让学生感知到作者表达出来的实际意境,让学生获得情感方面的体验。经过此方式方法,学生在经过语文课文朗读以后,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依照脑海当中的具体画面,让学生感知到实际感受,把自身融入到作者的描述的实际情境当中。经过设身处地的感受,让学生能够感知作者的实际情感,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学生需要使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将其朗读出来,让学生能够感知作者的实际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指引学生在多个方面理解以及掌握文学作品。

二、深入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在学生针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不只是针对其主题内容进行鉴赏,也需要针对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活动实际展开的时候,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由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方面,让学生投入到拼读学习活动当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学语言,逐步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在学生实际鉴赏的时候,需要掌握文学作品的中心语句以及关键性语句,针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将其优势以及作用充分展现出来。由于文学语言以及形象作用等特征,在学生实际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由这些语句着手分析,感知实际的人物形象,之后让学生了解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手法对客观事实进行描述,并且让学生感知到作者的实际情感,让双方之间获得情感方面的共鸣。

比如,在《登鹳雀楼》教学时,在其中含有“目”字,而该字代表着只是一个视觉范围,而“楼”字代表的不只是一层建筑物,诗人自身表达过程中,将触手可及的事物渗透其中,运用了满是内涵的表达手法,掌握了这样的关键词,这样学生可以更好的感知作者表达出来的实际情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与技能,并且充分运用这些知识点处理实际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而言十分关键。

三、设置疑问,提高学生对文学形象的鉴赏力

文学作品主要是经过艺术方式将实际生活充分展现出来,文学作品当中展现出来的形象主要是人物形象。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由艺术形象鉴赏着手分析,指引学生在文学作品分析的时候,需要使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将人物的实际生活环境充分展现出来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经过疑问的设置,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方面的影响,感知到文学作品的实际写作手法,进而让学生深入了解以及掌握文学作品的实际内涵,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比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时,需要针对课文内容当中的父与子的文学形象展开研究分析,由最开始的人物角色特点着手展开探究,之后针对人物角色的实际性格特征进行分析。经过这样的方式,教师由具体的事件着手分析,将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可以在脑海当中形成具体的人物角色形象,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挖掘与探究,激发出学生实际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激情,让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具体鉴赏活动当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综合分析水平,这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可持续发展而言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在小学众多学科中占据着关键性位置,在语文阅读课堂活动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育,其属于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也属于关键的任务活动。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要强调对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育。一方面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激情和主动性,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春红.试析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相关策略[J].中国高新区,2020(11):111.

[2]王林波.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三个策略[J].新教师,2020,47(11):22-2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