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析语言艺术,把握诗词鉴赏的前提
古典诗词是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情感和观念的,其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应首先从语言艺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语言特点,掌握其表达技巧,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一)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音韵、用词、句式等方面。在音韵方面,古典诗词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使得其语言具有强烈的音乐感。在用词方面,古典诗词精炼、含蓄、形象,往往能以少胜多,引人深思。在句式方面,古典诗词善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其语言更加凝练而富有表现力。因此,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语言美,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
意象是诗词中表现思想、情感和观念的具象符号,是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把握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表达了诗人对亡夫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与痛苦。通过理解这些意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和深层含义。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理解力。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诗词中的情感和意蕴。这需要学生多读、多背、多思考,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来积累语言素材,通过思考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
二、品析修辞艺术,把握增强表现的重心
修辞是诗词中用以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手段。修辞的运用不仅使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还能让读者通过修辞手法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将品析修辞艺术作为增强学生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重心。
(一)比喻和象征的运用
比喻和象征是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的运用,诗人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图像,以此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正抽帆举网,放浪江湖之意”,诗人用“抽帆举网”和“放浪江湖”比喻自己内心的豪情和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又如,杜甫的《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用“万里悲秋”和“百年多病”象征自己长期漂泊异乡的愁苦和深沉的人生感慨。
(二)比兴和对比的运用
比兴和对比也是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兴和对比的运用,诗人能够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形象或事物联系在一起,以此来突出其内在的相似之处或差异之处。例如,杜牧的《赤壁》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用“折戟沉沙”和“自将磨洗”来引出下文的议论,突出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中,“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用“宫女如花”和“鹧鸪飞”来对比昔日的繁华盛景和今日的凄凉破败,突出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无常。
(三)炼字和炼句的运用
炼字和炼句是诗词创作的精髓所在。通过炼字和炼句的运用,诗人能够将语言锤炼得更加精炼、生动、传神。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用“依”“尽”“入”“流”等动词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又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诗人用“断”“一”等词语将边塞秋夜的凄凉和孤寂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排比和对偶的运用
排比和对偶是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排比和对偶的运用,诗人能够将语言组织得更加整齐、和谐、优美。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将天上与人间相对,明月与酒相对,今与昔相对,营造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和优美的节奏。
品析修辞艺术是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关键策略之一。通过比喻、象征、比兴、对比、炼字、炼句、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不仅能够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三、赏析表现艺术,把握诗词鉴赏的核心
古典诗词的表现艺术是诗人用以传达思想、情感和观念的桥梁。表现艺术包括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诗词的内在韵律和生命活力。在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赏析表现艺术,把握诗词鉴赏的核心。
(一)意象的营造与意境的体味
意象是诗人通过具象的事物或景象来表现自己的意念和情感。意境则是诗人通过意象所营造出的情境和氛围。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意象与意境的营造技巧。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梦雨几时重带湖烟,划我孤舟拳拳。”这里的“梦雨”、“带湖烟”、“划我孤舟”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迷离、凄美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夫的思念和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二)表现手法的分析与应用
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这些表现手法为诗人提供了传达思想、情感和观念的技巧和工具。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并引导他们在写作中尝试运用这些手法。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通过反问与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元宵佳节人们争相赏灯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太平盛世百姓欢乐的无限感慨。
(三)修辞艺术的品味与鉴赏
修辞艺术是古典诗词中最为精妙的部分之一。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味和鉴赏修辞艺术所传达出的独特美感。例如,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用形象的比喻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水流,生动地表现了愁绪之浓。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里用设问的手法引出下文对中秋明月的赞美和感慨,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诗词格律的解读与体验
古典诗词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这些格律不仅体现了诗词的音乐美,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感起伏和思想表达。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和体验古典诗词的格律特点,让他们在朗读和背诵中感受格律的韵味和美感。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按照五言绝句的格律,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综上所述,赏析表现艺术是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的核心策略之一。通过对意象与意境的体味、表现手法的分析与应用、修辞艺术的品味与鉴赏、诗词格律的解读与体验以及文学常识的积累与拓展等方面的深入探究和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更好地领略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古典诗词鉴赏中“激之以欲”教学艺术探微[J]. 王淑琴.中学语文,2014(16)
[2] 初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例谈[J]. 雷玥.语文天地,2015(02)
[3] 诗词基因流血脉 校园少年创新篇——“中学生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选修课程的开发[J]. 倪春讯.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