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如果在班级管理中,教师仅仅采用固定或者单一的强制性管理模式,就会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小学生的能动性也难以发挥出来,反而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就需要将分组管理渗透其中,依托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征等,合理划分自主管理小组,鼓励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
一、分组原则的探讨
1.按能力水平的高低来分组。
首先,在分组之前,班主任需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等有全面的了解,然后结合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进行分组。比如: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划分为A、B、C三个能力层次,然后将这三个能力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起来,以ABBC的方式,由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和两个能力中等的学生,共同带领一个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就可以形成相互提升和相互促进的小组带动模式,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及时帮助能力中等的学生;能力中等的学生同时或轮流帮扶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力较弱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弱点比较多一些,两个人一起去帮助他不至于太累)。或者监督作业完成情况,或者督促背诵按时完成,或者帮助掌握学科知识,或者检查个人卫生,并化解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帮助者也获得了提升,极大地提高了班级的整体学习效率。
2.按活动任务、兴趣爱好的一致性来分组。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分组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结合当前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的目标等,及时转变和调整分组方式,这样分组管理就会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比如: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按照学生的活动任务、兴趣爱好,将具有共同学习任务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在小组中更方便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和互相帮助,学习的任务也会更高效的完成,对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比如,在进行辩论会“开卷是否有益”时,我根据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将其划分为两个大组,由组员自行推荐出组长组织收集资料,并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在组内选出五名辩手参加辩论。由于这样的分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更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的效果便非常明显。
3.按任务的不同需求来分组。
我们也可以在分组管理中,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的角色,并通过活动任务中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划分管理小组,这样每个学生就可以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各施其责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防止在小组管理中出现“小组长专制”的现象。比如以四人小组管理为例,小组长负责收作业、督促组员按时完成背诵、上传下达任务;书记员负责打好考勤、记录小组成员各科目的每次考试情况,并与小组长一起分析丢分情况,以便更好地查缺补漏;卫生管理员除了负责小组区域的卫生,还要监督组内成员的个人卫生;文体委员负责组织本组成员做好参加班级文艺活动、诗词大赛前的训练工作。责任分工,真正实现了“人人给我,我为人人”的分组理念,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
二、分组形式的探讨
1.自由分组
在素质教育下,更加注重对小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班级管理中也不能够强制学生或者为学生制定更多的限制性条件。尤其在分组管理时,更需要释放更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等,完成自由组合,小组内自主商讨责任分工。在人数统一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由分组,可以彰显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小组自主管理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分组形势的前提是班级里的学生相处的时间比较长,彼此相互了解。
2.规范分组。
班主任新接一个班级,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深的情况下,可以以规范分组的形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即,班主任根据以往学生的考试成绩、曾经担任班干部的经历等信息进行分组,同时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职务,并拟定出责任分工细则,各小组遵照执行,自主管理。
三、分组策略的建议
首先,在分组之前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可以结合分组管理的目标以及需要实施的任务等,让学生对分组的方式以及类型提出建议。同时还要秉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引导学生有序分组,并在分组管理中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尤其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小学生来讲,更需要给予其鼓励和支持,让其能够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形成相互带动和相互促进的分组管理效果。其次,在小组划分之后,要让每个小组成员交换角色、轮流体验不同的角色,并从不同的角度全方面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等。如:可以让每个小组成员轮换担任小组长,组织并管理小组的讨论、实践等活动,让每个小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增强其组织能力、协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此外,也可以建议每个小组为自己的小组制定一个合作计划、确定组名、口号等,提升学生参与小组管理的积极性,也凝聚小组之间的力量。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或者比赛等方式,能够营造出轻松的班级氛围,使得班级管理也更加活跃,提升了班级管理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注意事项
在以往的小学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主体,并且还会为小学生制定很多管理的规定以及章程等,要求学生必须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这些规定反而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班级的凝聚力不强。而在分组管理中,班主任可以积极的与学生共同参与其中,对每个学生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可以在后期的班级管理中展现出针对性和个性化。但是在分组管理中也需要注意相关的事项。首先,分组管理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的任务,还要将分组管理应用到各个方面,包括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德育教育的渗透等方面。同时分组管理需要结合小学生的成长情况,及时优化和更新,不能简单的将小组固定下来一成不变。其次,每个学生由于思维方式和学习情况之间存在不同,因此就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分组管理中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能对他们一味的批评,而是要融合激励性评价的方式,鼓励小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小学生在分组管理中相互学习,及时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进而相互合作,相互提升,有效的纠正和弥补不足,这样分组管理的效率才会最大化。此外,分组管理还需要班主任的正确指导,并非完全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而是在班主任的引导之下,给予小学生更大的自我管理空间,让其能够自我提升、自我优化,为学生确定小组管理的目标和方向,防止在小组合作或者管理中出现偏差,影响到小组管理的有序开展。
结束语
班级管理在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十分重要,尤其在新时期下,小学班级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班主任要充分的认识到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分组管理的方式融入其中,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管理的机会和空间,强化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在分组管理中要注重一定的原则,将小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为其提供更多表达想法和观点的机会,这样才能够全面的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不足,以便更好的纠正和引导。同时在分组管理中还要创新管理理念,丰富分组的形式,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癿艳芳.浅议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J].考试周刊,2020(50):157-158.
[2]何旭.探究做好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工作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4):141.
[3]张泰峰.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0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