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是通过欣赏、理解、讲述、表演文学作品等方式来学习语言的一种活动类型。幼儿文学作品教学可以向幼儿展示成熟的语言,扩展幼儿词汇量,培养幼儿倾听的技能,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培养幼儿的艺术想象力,挖掘幼儿的语言创造潜能。因此幼儿文学作品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现实中幼儿文学活动的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文学的影响力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够广泛,渗透层次不够深入。
一、 幼儿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注重在语言学习情感态度、能力发展上,忽视相关智能的开发。很多教师在开展文学活动的过程中还是比较注重一些技能的学习,忽视语言的学习情感态度能力的发展,例如有的教师在文学活动中追求的目标是会念儿歌、朗诵诗歌、会讲故事、记住故事里边的主要内容、认识相关的文字,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要摒弃的。讲故事、念儿歌是我们追求的,也是有助于孩子语言发展的,但它不是我们语言文学作品教学追求的一个结果目标,我们应该在语言教学当中更注重孩子的情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相关的智能开发。
(二)教学方法设计中,教师关注自己的“教法”,忽视幼儿的“学法”,削弱了幼儿文学作品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语言教学的设计当中,有的老师还是比较关注自己的教,“三部曲”还是比较多,例如让幼儿听,然后回忆,再学讲或者学念,整个过程当中还是比较忽视幼儿的学法。
(三)教学提问指向式多于发散式,问答式多于开放式不利于幼儿多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的指向式、回忆式、展现式提问比较多,一问一答式的也比较多。围绕着故事、诗歌散文里面关键性的内容,相对来讲开放性的提问比较少,这些都不利于幼儿多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中片面地理解整合性,脱离文字作品的主线进行操作,流于形式,使文学作品的最大价值没有凸显。例如有的老师在幼儿文学作品教学当中比较片面的理解整合性,为了追求现场的热闹,会设计一些操作活动,比如小组的分享交流活动,同伴之间的交流活动等,看上去在操作,在交流,但实际上是流于形式,文学作品的最大价值没有凸显,价值意义流失。
二、开展文学作品教学活动的策略
(一)感知文学作品
1.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文学作品。
老师在开展文学作品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朗诵非常重要,因为它关乎到能否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用适合的语气、语调、表情、以及肢体动作去演绎作品,让幼儿“如闻其身、如临其境”。例如:小班故事《爸爸的大口袋》,在讲故事时,教师利用布偶表演,边讲故事,边演示“爸爸的大口袋里有什么?”
2.充分调动和刺激幼儿感官,将幼儿带入到作品情景里。
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使作品更有吸引力,通过多感官的刺激,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更好地帮助幼儿从多角度感受和学习作品。例如:中班散文活动《下雨的味道》,教师利用图片、视频让幼儿在多感官的刺激下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感知下雨的自然现象,体验雨天的气息。
3.利用多样式、开放式、启发式的提问。
根据文学作品的需要选择适宜的提问方式,开启幼儿的心智,使幼儿乐于动脑筋,更好的引导幼儿的思维逐步深入,层层推进,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想象,让幼儿更充分的感知文学作品。例如中班故事《蜘蛛先生艳搬家》,教师提问:蜘蛛搬到哪里了?蜘蛛是怎样搬家的?通过问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拓展讨论内容。
(二)理解文学作品
1.通过问题讨论理解作品,递进式的提问,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理解作品。
例如:中班学习故事《大王的皇冠》,教师采用递进式的提问:狮子大王的怎么了?狮子大王床上的脚印又是谁留下的?到底是谁偷了狮子大王的皇冠?通过提问让幼儿一步步去深入作品,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2.通过表演理解作品
让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深入作品,在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和理解作品。例如:中班学习故事《山丘上的约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演活动,幼儿根据故事内容需要,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并进行装扮和道具制作。让幼儿分三个片段进行表演,从笔友------赴约(彼此见面感到失望)-----友情不变。
3.通过游戏体验理解作品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幼儿文学作品中,有的作品具有离奇的情节、特定的动作,在幼儿看来就像是一场超级游戏。在开展这类活动时,我们就放开手脚,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去尽情地游戏,在动作中体验、理解作品。
4.通过音乐节奏理解作品
例如:故事《最好吃的蛋糕》,故事开始大自然一片祥和,大家都在为狂欢节制作蛋糕音乐是愉快的,欢快的。到狂欢节那天,小动物们开始为谁的蛋糕最好吃争执甚至打起来,音乐变成急促的,紧张的。最后狮子大王说所有人的蛋糕合起来就是最好吃的蛋糕,音乐变成平缓的,温暖的。让幼儿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来更神的理解作品。
(三)迁移作品经验
为了使幼儿真正的理解作品,我们可以创设围绕作品展开的一些可操作性活动,迁移作品经验,从而帮助幼儿从作品中积累经验。例如:大班故事《白羊村的美容院》,通过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中白羊的变化过程,感受自然的才是最美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谈话活动《我心中最美的》,促进幼儿把作品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围绕话题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在辩论、思考中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创造性的想象和表达
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更大的意义不在于会讲、会念、会背,在于培养幼儿善于倾听的技能,大胆地创新想象,鼓励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机会,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大胆创新想象,对作品进行仿编、改编、续编和想象讲述。
1.语言启发
教师的启发性语言可以促进幼儿对作品的进一步关注、思考、探索。可以给幼儿的探索设置新的疑问,促使幼儿有所反应,激发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继续探索,创造性地想象和表达。 例如中班散文《蜘蛛先生要搬家》,结尾时教师设置新的疑问:蜘蛛先生喜欢自己的新房子吗?蜘蛛先生以后还会不会搬家呢?如果搬家它这次又是怎么搬家的?会搬去哪里呢?激发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并大胆地进行创意表达,创造自己的“蜘蛛先生又搬家”的故事,并在仿编的过程中提升幼儿对探究问题方法思路的理解,感受到仿编的乐趣。
2.环境渲染
根据作品营造直观、生动的环境,让幼儿更好的理解作品并激起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创编活动中,我们在营造环境时,摆放、悬挂、粘贴一些与作品内容有关的图片、头饰、指偶等东西,让幼儿睹境思“编”,幼儿续编起来就会“言之有物”。例如:大班故事《小马过河》通过提供的材料头饰,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表演得活动中来,看到一些孩子表演得很起劲、很有兴趣,这样孩子在自由的空间进行表演,通过生生互动幼儿的兴趣更高。
参考文献
[1]伊志.幼儿文学的文本层次:音、象、意———以幼儿诗歌为例[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8,(4):60-62+46.
[2]覃成利.对在幼儿教育中渗透文学教育的探讨[J].文学教育(上).2018,(8):108-109.
[3]王进源.学前儿童在文学活动中行为问题的应对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