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校园欺凌 ,有时也被称为校园霸凌、校园暴力等,校园欺凌通常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由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音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后果[1]。校园欺凌事件中有三类群体: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经历过欺凌事件的青少年常伴有不良生理反应,如头疼、睡眠障碍等症状,容易产生如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也是导致其厌学情绪的因素之一,长时期处于校园欺凌的负面情绪中也更易诱发自杀意念[2]。当前,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了常见的公共健康问题,存在跨文化普遍性,而中学生们此时正处于青春期,青少年阶段生理发展比较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易产生很多的心理矛盾和问题,并且由于身心尚不成熟,他们通常较为冲动、易怒,因此更容易卷入校园欺凌之中,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3]。
以往的研究表明,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三个方面。然而,由于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地域、影响因素的影响,使得各项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为此,本次选择了铜陵市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开展校园欺凌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铜陵市中学生的校园欺凌现状,以针对性提出预防干预措施,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对铜陵市两所中学发放问卷792份,最终有效问卷775份,有效率97.85%,被试中男生395人,女生380人;初一年级107人,初二年级156人,初三年级172人,高一年级273人,高二年级67人。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中问卷是参照沈阳师范大学研究者杨雪锦发表的《校园欺凌现象调查及对策分析》和东南大学研究者费高强发表的《中学生校园欺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修改自编而成,目的是了解铜陵市两所中学的校园欺凌状况。问卷设置跳答题,内容包括校园欺凌的认识,校园欺凌的类型、欺凌的原因、解决方法以及学校是否有相应的介入。
三、研究结果
(一)校园欺凌的总体水平
在775份有效问卷中,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占94.06%,认为“校园欺凌行为是不对的,学校不应该发生这种事情”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大多数中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形式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结果显示有39.81%的学生与校园欺凌行为有关,其中,被欺凌者62名,占比8%;欺凌者13名,占比1.68%;在校园内看到别人被欺负过的有223名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28.77%。这说明校园欺凌现象在校园内还是普遍存在的。
(二)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
表1不同变量对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影响
注:N=775,()内数字为报告率%
表1中可以看出,性别、学校是否提供心理辅导课程和是否提供生命教育课程三个变量的对应p值均小于0.05,呈显著相关;而不同年级和不同家庭的组成与学生是否遭受到校园欺凌无显著性差异。
表2 不同变量对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
注:N=775,()内数字为报告率%
表2中可以看出,性别和是否提供生命教育课程这两个变量对应的p值均小于0.05,显著相关;年级、家庭组成和是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对应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这几个因素并不会影响到校园欺凌行为的产生。
四、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铜陵市中学生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率为8%,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教育部抽样显示,全国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从调查结果可知,有94.06%的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由此可见当前铜陵市的校园欺凌的普及率较高,这与铜陵市校园欺凌发生率低于全国水平有着一定关系,但也可能与本次实验中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称许效应有关。尽管已经说明本次调查是匿名,但是还是有同学没有表露自己的真实状况。
关注学生成长特点,有助于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校园欺凌事件中,性别差异明显,欺凌者中男生的比例高达女生的6倍,受欺凌者中占比男生也要多于女生,这说明中学阶段,男生遭受校园欺凌和产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高于女生,且经统计学计算可得知,校园欺凌与性别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可能与青春期阶段男生的行为表现更冲动,更外显有关,这也与张文新(2002)的研究结果一致【4】。所以,结合学生在不同学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掌握其发展方向,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工作,对学校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被欺凌者对于心理课程的需求从侧面反应出,被欺凌者在欺凌事件中受到的心理创伤需要及时关注并予以修复。而生命教育课程对于欺凌事件的意义则可能在于,帮助欺凌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帮助被欺凌者树立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就此而言,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反校园欺凌宣传,深入剖析校园欺凌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危害,真正把学校德育工作做实,是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正确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降低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率,营造健康有序的绿色校园。
参考文献
[1] 刘宇.李嘉誉.赵昊.(2020).社会支持背景下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策略分析.法治与社会,5,136-138
[2] 刘小群,唐诗娇,涂颖,成四香,杨正敏.(2022).中学生受欺凌影响因素多水平分析——基于学校、班级和个体三层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6,1359-1364.
[3] 杨少鹏,王磊.(2022).敬畏散步:青少年校园欺凌预防和干预的新路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No.549(22),10-13+18.
[4] 张文新.(2002).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04,387-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