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海洋意识培养实践探究
陈思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思,. 高中历史教学中海洋意识培养实践探究[J]. 中国海洋学报,2023.3. DOI:10.12721/ccn.2023.157024.
摘要: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随着开放、向海走向繁荣昌盛,随着闭关锁国、禁海而落后挨打。但目前关于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海洋意识的研究和实践寥寥无几。本文主要对海洋意识培养策略及教材整合策略进行了探究。笔者提倡采用课堂联系渗透的方法,既不耽误学业进程也同时引导学生打开看待问题不同的视角和开展问题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成为直接的参与者和问题及结论的发现者。而后阐释了教材整合的策略——中外历史横向整合与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整合。最后部分探讨了部分高中海洋意识培养的实践案例。
关键词: 教材整合;中外历史;实践案例
DOI:10.12721/ccn.2023.157024
基金资助: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的一些章节包含了海洋意识的丰富内容,例如古希腊罗马人利用海洋开展海外贸易,中古时期波斯人、阿拉伯人以及中国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这在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主题六中的《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和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的经济政策》、《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中都有所体现。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诸国对利用海洋、开发海洋市场大大提高。海洋权益观念也逐渐开始溶入到海洋意识当中,众多滨海国家围绕着海洋资源及海洋主权进行争夺,这能与必修二专题五中的《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必修一专题二中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都能相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些内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没有得到重视和强调。基于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笔者对海洋意识培养策略及教材整合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高中海洋意识培养策略

(一).课堂联系渗透

历史教学课时在高中阶段很紧张,学生一般也不愿意花大量时间课前预习,而且海洋意识教育在高考中目前也未占有比例,因而在45分钟教学中如何恰如其分与海洋意识相联系,渗透海洋意识教育也特别讲求教学方法

1.设计问题,启发探究——启发式教学法

提问是课堂中师生之间相互作用、交流信息的主要形式,并被教师经常使用。属于问题教学法的一种。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老师提要前心中要有谱,不能不经过思考就随口提问,同时要避免提出一些简单对答式的问题,或是只要照着课本不经思考便能找到现成的答案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海洋经济文化意识的特质之一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中华民族在古时候没有孕育出民主政治?这个问题有难度,却很具有启发性。

2.挖掘史料,培养海洋意识——史料教学法

模式。惟有尊重客观史实,贯彻论从史出,才能真正学好历史。教师最好对篇幅有限,又很重要的结论性教学内容补充史料数据、图片实例,佐证历史或比较迁移历史。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活他们思维,有助于他们在短时间内深刻理解重要问题。

3.模拟情景,融入历史——情境教学法

生理解教材同时,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是情境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模拟的历史情境和场景可根据要讲授的章节的学习目标、内容及特点而创设。学生由此情境中可以进行历史的体验和思维,激发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海洋文化意识中的无畏探险和进取精神时可以创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途中的一些场景,以此让学生得到感受。

运用以上课堂教学方法时,除了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之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在课堂中渗透海洋意识时,教师要把我适当,切忌喧宾夺主。高中教学中,一堂历史课只有45分钟,且高中生学业紧凑,在有限的课堂中要理解并尽量掌握识记课标中的内容。海洋意识在高中课标中还未列入。因为教师在课堂中很多时候只是要利用相关点,引导学生打开一个窗口,认识到海洋意识,但点到即止,不可为渗透而教学,占用大量时间,影响了教学重点和教学进程。二是,教师要灵活,不可生搬硬套。海洋意识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二中分布得比较散,在教学处理时,教师应该把握时机,该出手就出手,灵动机动,追求恰到好处,如果生搬硬套只会让学生感到牵强,无法抓住内在联系,起不到教学效果。

(二).开展探究性学习

近年来,探究性学习,因其能使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策略在课程改革后被鼎力倡导。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学习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基础。其形式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人人都能参与到其中。研究性学习有资料研习、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等教学模式。笔者基于近年的社会热点,钓鱼岛问题,设想了一堂以问题探究为模式的研究性学习。教师与学生讨论历史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一大特征。这使得学生能自我认识到问题的发生。所有学习与研究都是以问题为基石的,没有问题何谈学习呢?在这问题的发现、探讨、研究、最终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能有所成长。历史的学习,重要的是形成对历史的解释,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交流各种看法,力求无限的接近现实。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切忌对学生指手画脚、评头品足,着重要做的是引导性工作,学生才是真正的直接参与者和问题及其结论的发现者。此策略主要以讨论、辩论的形式出现。

(三)根据整合教材内容讲授

笔者在第二章中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必修一必修二相关的海洋意识内容做了梳理整合。笔者设想可以以此为教材,设计关于海洋意识中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权益意识、海洋文化意识三堂课。可在学生已经上完相关章节时,整合某一海洋意识内涵相关的教学内容,在复习课中,以海洋意识这全新的视角带领学生重新理解一遍,同时还便于发现比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整合的方法

(一). 中外历史的横向整合

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整合有益于学生对中外历史内在联系、整合的思考,有助于确立历史认识的整体观,从而更易于形成世界意识。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都是以专题的模式来编写,先讲中国史,后讲世界史,中外史之间划分清晰,由此高中生也许对教学中外历史的内在联系,整合可能欠缺思考。笔者尝试在整合海洋经济意识时,中外历史以时间纵向为序一起整合,透过海洋意识,可以让学生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同时,也可以站在中国的角度看世界,更快得寻找确立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知识整合

1.“面”的相关整合

“面”的相关整合,是指根据历史发展的特征阶段进行整合。“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明显不同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殊之处”。通过对同一历史时期,中外历史发展阶段的比较、分析,学生就能更宏观看待这个时期的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从世界角度看中国、从中国角度反观世界的世界整体意识。例如,在整合海洋经济意识时,在世界中心转移到大西洋的时期,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对海洋经济意识经历了从觉醒到极为重视,各国纷纷崛起,而中国仍然重农抑商,18世纪甚至实行了长达两百年的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欧诸国纷纷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而中国仍旧保持几千年的延续下来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

2.“点”的相关整合

所谓“点”的相关整合是指把各种分散的相关中外知识相联系,重新有机得组合在一起。换而言之,站在世界的高度,重新审查事件,进行一个整体的思考,而不是孤立地看历史。这其实符合课标中提倡的全球史观的思想,也有利于世界意识的形成。例如,在整合海洋权益意识材料中,对“甲午中日战争”事件,可以把西方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与中国的封建制度,西方强大的海上实力与中国落后的海上装备做一个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理性得认识这场战争,意识十九世纪的中国只能在西洋和东洋人的坚船炮弹下呻吟。使学生感受到“海兴则国强,海衰则国弱”。

(二)历史与现实纵向整合

对照现实与历史,能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强化还用意识。比如整合海洋文化意识时,针对海洋文化的重商意识与开放多元化意识,可以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沿海通商口岸与中国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海洋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衰弱,往往闭关自守联系在一起。如诺一个国家要在世界强国之中有一席之地,保持一个民族鲜活的生机,就必然要有开放的意识,主动得走向世界。根据古今中外大量的史实,站在世界的高度看,我们可以发现:凡是积极向海洋发展的国家,大多兴盛富强;反之,则会逐渐走向衰弱。

三、高中生海洋经济意识培养实践案例(课堂渗透海洋意识案例)

海洋经济意识教育在高考中目前未明显占有一定比例,海洋经济意识教育在我国也还未普及开来,加之历史教学课时在高中阶段很紧张,因而笔者提倡可以在45分钟教学中如何恰如其分与海洋经济意识相联系,渗透海洋经济意识教育。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教师在上到有关海洋意识的内容时,利用好相关点,引导学生打开一个窗口,且点到即止。笔者在以下人民版必修一必修二历史教材相关海洋经济意识的不同课中尝试列举了几个案例。

1. 必修一专题六《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这课的第一节“蔚蓝色的海洋”当中,对古代希腊地理环境的详细描述及影响。教师在上到这节时候,在可以对到古希腊人民当时的生活进一步的讲授,人们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铺,枕迦太基的枕头。提供及《剑桥古代希腊史》中的史料记载,抛出为什么人们会享受到如此之好的待遇。同学们中要有最为直观的答案——海上贸易发达。老师可以进一步讲授当时古希腊首屈一指的贸易。如,仅仅是在南面的印度洋之中,红海与印度洋之间一年往来的船只,古希腊就多大120艘。古希腊当时便拥有较为先进的船只设备与航海技术。当时希腊人民航海业的发达。世界的经济中心——地中海的经济就曾是古希腊所掌控。由此学生能对古希腊海上船舶业与海上交通业有一定的认识。

2. 在上道必修二专题的《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讲授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通常教师会根据史料阅读等来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如诺此课上课节奏不是那么紧张或是复习课之时,老师此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海洋经济意识的角度重新来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使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换个角度说,是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海洋。海上交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远洋航海能力提高,而打开了世界市场,殖民扩张,帮助这些首先发展海洋经济的欧洲国家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从16世纪到20世界中期的大半个世纪,大西洋都是当时世界经济的中心。

3.必修二专题五中的《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的课后的材料阅读与思考块材料,老师可以根据海洋经济意识角度重新带领学生来思考解读。如,约翰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球航海的海军将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着重强调英国当时世界领先的船舶业与航海技术)英国早期海外活动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带动学生对“海洋之利”的认知,且进一步讲授当代海洋经济产业)

4.上到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课时,老师讲到海上丝绸之路时可以分别展示一张1405年明代中国宝船和1715年的哥德堡号的图片来过渡引导,同时让学生为中国那时造船和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感到自豪。讲授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海洋经济意识的角度重新思考此问题,如这是中国人对海洋的进一步认识,给中国以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加紧密的国际联系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5.在上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时,讲授海禁政策的影响时,通过有关当事西欧国家状况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现象的史料阅读和形象的图片展示,让同学们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海洋经济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历史的比较方法并掌握史料解读的综合能力。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