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就是以树形图、流程等的方式,将各方面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组合,并将其展现,从而实现思想的视觉化和视觉化。重点指导的作用有:整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分散思维,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思维导图,无需过多的文字描述,就可以让学员对自身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的直观特点,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
2.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自觉性和积极的社会性,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学着生活,学着学,学着做,这既是为了获得生活的根本,也是为了被社会所使用,保障了他们的生存能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对当前的教学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实施新课标时,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育目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具有如下优势:能够按照时空顺序对史实进行排列,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但同时也给了学生思维的余地,使学生能够自由地思考,而不会限制他们对史事的看法,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有创意的理解,同时也要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这样,在对过去的过程中,有了一些了解,形成了对历史的了解,形成了一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形成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对策
1.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掌握教学内容的脉络
所谓“新课思维导图”,指的是老师在学习了新课的内容后,将其与这节课的重点联系起来,并通过思维导图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总结。举个例子,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这一章的时候,学生们对君主专制还不太熟悉,所以老师们可以给他们建立一个思维导图,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们可以从思维导图上看出,中国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利用“文字狱”和各种暴政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也加速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冲突;而且,独裁统治者认为自己国家资源丰富,不需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再加上强大的殖民势力开始向东扩张,于是就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学生在完成了这一部分的学习后,对接下来的“鸦片战争”有了很好的准备。
2.利用阶段性思维导图,发掘出历史内容的横向联系
所谓的“阶段性思维导图”是将历史的各个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将历史的各个阶段作为切入点,利用知识的横向联系,将历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同时关注各个民族、国家和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挖掘出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最后形成一个带有阶段性特征的历史思维图谱。比如19世纪中期,是整个西方世界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同时也是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关键阶段。而在此时期各国的政治、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在学习了这些方面的知识之后,可以把“19世纪中叶的东西文化差异”作为阶段性的主题,并进行思路导图的设计。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将原来不属于同一类别或模块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形散神不散”,既能帮助学生拓展自己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此外,还能使学生把中国的历史和世界上的国家联系起来,有助于他们建立起一种完整的历史思维,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他们的思想更深入地发展。比如,在介绍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资本主义制度的拓展”这一节时,教师可讲到资本主义发展的途径(如:战争侵略,资本和意识形态的输出,控制等),接着讲述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各国是如何成为世界强国的。通过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来促进思想,政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通过殖民扩张建立殖民地制度);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改变(受西方文明影响更大,现代化特征更明显,表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征)。
3.乐于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自我实施回馈
在全新的课程中,同学中有半数以上的同学能够根据自己所设定的重点进行总结与总结,并从中获益良多。通过本次中期检查,我们更加相信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在初中的总复习过程中,我开始对已有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归纳,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点。
通过一连串的知识网路,将资讯有序地存入脑海,便形成了一个关于二战之后的新的思考路线。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问题与自己所思考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其能够迅速地发现所需内容,并由此产生一种“举一反三”的作用。想问题时,就能彻底明白。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思考,对基本的知识以及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尤其在初中三年级联考实行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对学习要点的绘制,加深对知识点图的基础意义的认识,尤其是对绘图方法的认识,由开始的中心图解、泡泡方法、双气泡图、树状图表、圆括号、流形图、复流图、桥形图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八种绘画技法各具特色,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各不相同。通过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培训,在不同的层次上促进了老师的教育思考与知识结构的建构,可谓是“教与学”互补。在英语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改善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孩子只会画图,而是要让他们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他们积极地进行总结,并明确他们的思路。
初中历史知识内容丰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单靠教学很难使学员明白和记住大量的知识点,而且机械的记忆力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容易造成对历史知识的单调感觉。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历史知识串讲比赛”和“历史知识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对其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利用思维导图来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让他们掌握了关于历史的知识,养成了严密的逻辑思考的习惯。
结语
总的来说,在教学中,用知识点来指导和整理教学内容,让学习者不再是孤立、被动、枯燥地等待着老师进行全方位的教育,而是能够主动地对知识内容进行加工、分析和整理,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转变老师的教育观念,转变老师的角色,提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季秀凤.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3(20).
[2]蔡俊秋.例谈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初中历史教学参,2015(1x).
[3]刘濯源.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效能提升策略[J]基础教学参考,2016(19).
[4]贾琴.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文理导航(上旬),2021(10).
[5] 何苗苗.浅谈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知识整合关键细节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