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对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不仅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还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形成一个好的自学的习惯,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老师们应该把培养孩子们的自主预习的能力当作第一要务,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学习,帮助他们达到教育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价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上,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优化语文教育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实践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做好预习计划,指导学生有目标地进行课前预习,既能激发学生原有的认知体验,又能促进学生的观察、联想、分析、对比等思维素养的培养,让他们的预习活动摆脱了机械地阅读和阅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素养,加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活动进行科学的安排
预习是一种有目标的自主学习,要使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高效的预习,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绝大多数的老师还没有真正地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通常都是让他们回去快速地阅读一下文章,没有针对教学中的重点,为他们制定一个学习的目标,这不仅会造成他们对学习的指导太过盲目,也很难真正地发挥出老师所设定的学习任务的真正效果,进而阻碍了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对于这种教育缺陷,老师要将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需要进行充分的考量,强化对教科书的分析和预习任务的设计,确定好的预习目标,并对自主预习工作进行适当的安排,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预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课堂的重点,让他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新课的内容,以此来挖掘他们的自学潜力,并在他们的基础上,科学地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在制定语文预习目标时,老师要结合具体的学生情况,把语文课的预习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把它变成由高至低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预习方式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期望,也更易于为学生所接纳,并且能够达到分级、分层的预习过程的设定。
(二)提高预习自主性、自觉性
要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就必须让老师们在课堂上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自觉性。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内部的学习动力,激活他们的语文预习积极性。正如杜威所说:「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唤起他们智力上的兴趣,并启发他们进行探索。」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预习的兴趣不大,总是处在被动被动的状态,是不可能提升他们的预习水平的。因此,老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的热情,同时,老师还可以收集一些学者、名人自学的教育实例和经历,使他们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和意义,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热情。
其次,老师要对语文预习方式进行持续的扩展,单一的灌输式的预习方式会使学生对预习有抵触和厌学的心理,而趣味性的、多样化的预习方式可以使学生体会到预习的重要和乐趣。同学们可以自行学习,也可以与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行,不过,在一开始的时候,必须要自己一个人进行,不能让其他同学、父母和老师对预习的过程进行太多的干预。要指导学生对预习的内容进行独立的探索,使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在学生进行自主的预习以后,让他们参与到协作学习中来,使他们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探讨,使学习产生了一种充满灵性的思想火花,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思。
此外,在导入“导学案”和“预习单”的同时,还要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游戏竞赛,观看录像,搜集资料,课外阅读等多种方式来指导同学们进行预习。另外,老师也可以通过安排预习作业来指导同学们进行预习,例如,在对诗词类的课文进行学习时,可以使他们从阅读中体会到诗词的意境和音韵之美,同时,老师还可以允许他们自己收集与诗词相关的小故事和小常识,使学习过程更加有趣、多样化,从而提高他们对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养成学习语言的好习惯。在预习活动开始前,老师可以先提问,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有疑问地参加预习,在预习中发现规律和方法,对即将要学的教材内容有更加充分的认识。为了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老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他们安排一些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从而降低了语文预习的困难程度,也减少了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恐惧。
(三)实施评价督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养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既要重视评价,也要重视预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监控是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重要手段,缺少了对其进行评价和监控的学习方式就是不完善的,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从而阻碍了学生的自学习惯的稳定培养。此外,强化对预习的评价和监控,也是对学生自主预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能让预习变成一种经常性的活动,还能从源头上保证他们的预习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方式和技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前提是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第二,预习的方式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它不仅仅适用于一篇文章,还可以应用于多篇文章,如果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这种学习方式,那么后面的学习将会变得更加容易,因此,老师要引导他们从“知方法”向“用方法”转变。
结语:
总之,培养好的自学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语文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科目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因此,在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以学生的终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激发他们对课前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张学军.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J].天津教育,2021(14):185.
[2]黄莹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2):234.
[3]袁彬洋.小学语文中年级课前自主预习的有效策略[J].求知导刊,2020(4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