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不良心理的矫正机制
胡博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胡博,. 构建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不良心理的矫正机制[J]. 心理学研究,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231.
摘要: 精准扶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主要阵地。学校不仅要按照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好精准扶贫受助学生物质方面的帮扶,而且更要走进精准扶贫受助学生的心灵,了解精准扶贫受助学生存在着哪些不良心理,构建起切实可以矫正机制,以帮助他们不断克服不良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 构建;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不良心理;矫正机制
DOI:10.12721/ccn.2024.157231
基金资助:

一、问题提出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办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3月在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思想。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学校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主要阵地。学校不仅要按照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好精准扶贫受助学生物质方面的帮扶,而且更要要走进精准扶贫受助学生的心灵。

因幼儿园学生、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比较小,认知水平相对比较低,作者没有将受资助贫困幼儿园学生、小学阶段学生纳入研究范围;职业高中学生在我市人数也比较少,也未纳入研究范围;普惠受助中小学贫困生也未纳入研究范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同样也没有纳入课题研究范围。这个研究只是把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包括初中生、普通高中生)纳入研究范围。

二、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哪些不良心理

作者采用问卷调查、小范围座谈、个案访谈等研究形式,发现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不良心理:

第一,自卑心理。有些贫困中学生由于家庭贫困压力以及对贫困不恰当的认识,对自己衣着打扮上显得寒酸土气、落伍,课余生活上单调、乏味,眼界上的狭窄以及兴趣特长上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好像样样都不如人的挫折感,很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的倾向,从而出现自卑心理。甚至会的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

第二,闭锁心理。正是因为自己家庭贫困,穿着不如人,“人穷容易志气短”,就不跟别的同学往来,把自己闭锁起来,出现闭锁心理。

第三,嫉妒心理。因自己家庭贫困就嫉妒比自己富裕的家庭,因为别人的学习成绩好就嫉妒别人的学习,出现嫉妒心理。

第四,焦虑心理。有的贫困生认为自己很难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掺杂着忧虑、紧张、恐惧、不安、压抑等多种负性情绪,出现焦虑心理。

第五,虚荣心理。有的贫困生不顾家庭贫困,在吃、穿等物质方面忽视家庭承受力去炫耀性消费;在学习成绩名次、名望等精神方面过度关注,产生浮躁和焦虑,出现虚荣心理。

第六,回避心理。有的贫困生对家庭贫困现象、学习遇到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不能正视,绕开问题走,结果出现思想包袱越来越重,情绪越来越低落,出现回避心理。

第七,消极心理。有的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出现一种极度失望、压抑心态,对生活、学习失去目标,涣散精神、瓦解斗志、磨灭理想、丧失信心,出现消极心里。

第八,敏感心理。一些贫困生因为内心深处强烈的自卑感会让他们有着比其他人更强的自尊,对身边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敏感,甚至会不自觉地把外界人正常的举动看成是针对自己的,出现敏感的心理。易于让贫困生处于一种自己臆造的、充满敌意的氛围中。长此以往,会偏执地看待问题,对他人不信任,甚至会对社会不满。

三、构建矫正机制

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有的进入第二断乳期,针对心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帮助精准扶贫中学生不断克服不良心理矫正的六大机制:

(1)构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建设使用机制

随着学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不良心理不断出现,同时学生学习压力逐渐增大,2017年9月,华蓥市各中小学校普通增设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学教师、优秀班主任组成),属学校中层机构,从学校机制上建立专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不良心理个体档案,有利于心理学教师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阵地,运用科学方法或手段开展学生不良心理疏导工作,实现“心理扶贫”:

①开展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室制定心理辅导方案,有针对性地面向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引导那些心理超负荷的精准扶贫受助同学放下顾虑开放自我,勇敢走进心理咨询室。为他们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疏泄不良情绪以及克服不良心理。

②开展心理辅导培训。心理咨询室对全体班主任开展培训,让班主任掌握心理疏导的方法。

③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结合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和其他学生心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办心理健康讲座,让绝大多数学生受到心理健康普识性教育,懂得一些通识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干预不良心理的一些基本方法。

④公开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建立心理咨询室QQ群或微信群,个性化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不良心理矫正工作。

⑤利用学校广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对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进行有效干预,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构建“八个教育”培塑健康心理机制

针对教育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八种矫正方法,实现“志向扶贫”:

第一,自信心理培养。让精准扶贫受助学生普遍清醒地认识到,物质上的贫穷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而精神上的贫穷才是可悲的,在一个杂音纷现的当今社会,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加宝贵,“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没有骨气”,贫困生的自信,更是强心剂。以健康的心态看待贫富差距,让贫困生从灵魂里扎下“事在人为”的思想,相信通过自己努力是会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

第二,合群心理教育。现代社会需要合群,需要团结,人是在合群里分享彼此劳动成果,相互共同克服难关,形成一个人际关系融洽的命运共同体,才能凝聚人心,众人拾柴火焰高。融入到学校、班集体里,以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矛盾。

第三,宽容心理教育。人与人之间,在性格、生活习惯、为人处世风格、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方面各有差异,也各有各的优势或劣势。到食堂买饭、在卫生间梳洗、在球场上运动。有时难免与人发生摩擦,此时千万不要激化矛盾,要心态冷静,以免发生不愉快。要有“大肚难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肚量,宽容别人。

第四,理解心理教育。同学之间设身处地想问题,不用自己的挑剔眼光去看待别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能用自己的优势去比别人的劣势,学会欣赏别人、赞赏别人,钦佩别人,敬重别人,真诚相待,不尔虞我诈,善解人意。

第五,上进心理教育。对自己所处家庭环境不满足,对学习不知足,对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这种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上进心应加以扶持,使之内化成为一种成长素养。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心理品质能够起着自我鼓励、自我肯定、自我赞赏和自我强化作用。

第六,吃苦心理教育。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一事业,一般来讲,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坡坡坎坎的事情是难免的。由于贫困学生家庭贫困,吃苦是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养成了得素养,过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生活。

第七,感恩心理教育。贫困生得到了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物质帮扶,为他们重返校园、留住校园,完成学业,甚至考上大学,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贫困生面对这种帮扶基本上能够“吃水不忘挖井人”,常怀感恩之心,不断点燃奋斗之情。

第八,求实心理教育。一般来说贫困生穿作朴实,为人憨厚老实,做事普遍低调、执著,追求一个“实”字,相信成绩是实干、肯干、会干、善干出来的,困难再多不畏惧,压力再重不低头,挑战再大不服输,自我加压、顽强拼搏、锲而不舍,不自夸,更不浮躁,养成了一种精神就是“老黄牛精神”。

通过对教育精准扶贫受助学生的“八个教育”,培育他们的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心理,把物质帮扶与心理帮扶、志向帮扶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因人而异,采取个性化、人性化措施,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荣辱观、义利观、学习观、同学观、成才观、社会观,完善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的调适能力,才能阳光般生活、学习,健康成长,幸福发展。

(3)构建个性化扶智机制

教师在学科教学活动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根据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不同问题,采取个性化的“扶智”活动,帮助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不同程度地逐步提高学业成绩,实现“智育扶贫”。

(4)构建导师助学结对帮扶机制

①学校领导与精准扶贫受助学生结对帮扶,对受助学生心理、思想等方面进行正面干预,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社会、报答父母。

②设立“成长导师”。为每名精准扶贫受助生选派一名优秀教师担任成长导师,采取“一带一”的形式,全程全方位关心指导学生的成长。对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精准扶贫受助生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定期送教上门,内容涵盖传授文化知识、心理辅导、家庭康复训练等。

③搭配“助学伙伴”。为每名精准扶贫受助生安排一名品学兼优的同学做同桌,建立助学伙伴关系,采取“一帮一”形式,在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带动、帮助他们,形成同龄伙伴之间良好助学关系。

(5)构建多彩感人活动机制

①主题班会,温暖人心。班主任组织班上同学为精准扶贫受助生过生日,拉近师生、生生间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了班级的关怀与温暖;帮助残疾生入学,倡导班上同学给予其帮助和关爱,不以关爱之名行“伤害”之实。

②送教上门,排忧解困。成立送教上门小组,对精准扶贫学生住院学生进行送教上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③创设环境,多样关怀。为了锻炼精准扶贫受助生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学校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设团,在社团活动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6)构建家校齐抓共育机制

学校致力于“家校共育共建幸福校园,同心同力决战脱贫攻坚”,通过集中召开家长会或分班召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不仅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通过家长会宣讲教育扶贫政策,提高家长对教育扶贫政策的知晓度;现场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解释家长们之前模糊不清的观念,从而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确保了教育扶贫政策家喻户晓。在家庭环境、家人关系、家庭计划、家庭教育方面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相亲相爱,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家长们充分认识到教育扶贫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通过这些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矫正机制,可以转变帮助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不断克服存在的不良心理,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亲人、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他们感恩党、感恩国家、感恩父母亲、感恩学校和老师的情怀,帮助精准扶贫受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学习观、奋斗观、成才观。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消除了绝对贫困,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相对贫困仍然会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贫困中学生不良心理也会类似出现,矫正贫困中学生不良心理的六大机制仍然会有效果。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