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韩佳彬 严再兴 王志伟 闫智慧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韩佳彬 严再兴 王志伟 闫智慧,.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 心理学研究,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232.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教师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不断的摸索、研究新的教学方法。近十年来,我国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招生人数呈现大规模递增,一方面将促使传媒艺术类高校的教育从精英式教育演变为大众普及式教育,另一方面将为传媒艺术行业输送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传媒艺术类人才资源。在大规模培养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时,他们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就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 传媒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DOI:10.12721/ccn.2024.157232
基金资助: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感情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这些问题易导致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所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当前,虽然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普及,但具体工作落实情况和实际教育效果还存在不足,学校方面仍需加强重视,并积极改进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与以往有所不同,现代大学生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和社会环境,因此,所需承担的压力也更大。如若长期遭受压力而得不到有效的释放,他们就很有可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纵观现阶段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其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不高,存在严重的依赖性。第二,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积极性等均不高。进入高校后,没有了以往严苛的教学环境,学生的自律性大大降低。部分学生长期沉迷于各种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厌学及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第三,人际交往不适应。相较于中学时期,大学的人际关系往往更复杂。一些学生对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不适应性,逐渐感到孤独,自我闭塞,不希望同他人往来。长此以往,他们在心理层面、认知层面及情感方面就可能存在偏差。第四,恋爱困难心理,情绪、情感波动较大。恋爱失败经常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第五,抑郁情绪。部分学生意志不够坚定,对自我的认识不充分,自信心不足,依赖性较高。特别是特困生或学习成绩始终不理想的学生,普遍存在该方面心理问题。第六,就业恐慌心理。部分学生对工作方向的选择准备不充分,过于急功近利或盲从。第七,意志力不够,压力与动力并存,有坚定的信念但无法保持下去,人生规划不清晰等。

2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2.1加强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

大学生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消极情绪的产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正确的心态面对并及时消化情绪。自我教育是最为有效且及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参加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感受社会氛围,提前体验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挫折和困难,增强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通过实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快速找出应对措施,使自己更好地去适应社会。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了解社会、接受社会,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促使自己心理素质变强。

2.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更好地完成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提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的同时,需要增添兼职教师,扩大师资队伍。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本着服务学生的目的,有效解决学生由负面情绪引起的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各科任教师也需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并且能够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知识传授过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习得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此外,高校还应鼓励非专业的教职员工关注、关心、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员育人。

2.3创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自媒体

(1)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了让自媒体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行为,传媒艺术类高校要打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平台,实现网络育人。例如,构建传媒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公众号,每天定期发送推文;在大学校园网设计电台与咨询栏目,合理的开设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等专题板块;利用网络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结,宣传普及亲子沟通方法,提升亲子沟通效率;鼓励学生制作心理微电影、微课程、公益广告等可供观赏的自媒体作品进行交流讨论。(2)利用自媒体,关注大学生心理动态。由于自媒体具备自由、平等与开放等特征,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布状态、获取相关信息,而这些社交“足迹”有助于实现学生“精准画像”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收集和评估。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和辅导员需要利用自媒体从个人喜好、生活节奏与学习状态等角度来及时了解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动态,进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及针对性。另外,传媒艺术类高校可组建心理互助QQ群、微信群,通过自媒体实现同辈心理互助,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及时利用网络进行疏导,提供心理援助。

2.4成立专门机构,开展心理干预

各高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并聘请专业心理导师,帮助学生应对各种心理问题,以更科学地维护现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主要基于心理学有关知识及理念,借助互动交流等形式,为学生解决心理及生理问题提供各种帮助,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塑造更健康的自我。对于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可以为其提供有关经验,促使其在自我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更好地排除困难;对于心理层面存在问题的学生,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则可以帮助其纠正之前存在的错误思维及行为模式,转而以更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除此之外,相关机构日常也可面向院校全体学生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

2.5开拓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实践

将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念与品质植入到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内心,有助于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时刻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文化塑造人,用艺术感染人,倡导通过自己擅长的专业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将结合传媒艺术类高校专业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充分运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技术,采取绘画、摄影、舞蹈、朗诵、海报设计、心理剧等形式,有效践行积极心理学在传媒艺术类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结语

高校大学生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类心理问题,高校应高度关注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并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实现对学生的统筹管理。为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心理障碍,高校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的同时,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实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笑生.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25-127.

[2]冯宁.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神州,2019(23).

[3]李燕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儒家传统文化乐观心理思想的梳理及启示[J].科教导刊,2019(11).

[4]石远鹏.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文化促进大学生的理性创业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9):5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