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农村地区,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基本上被忽视和忽略的,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想要明确如何向农村小学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教育,以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和健康的精神,培养良好的生活价值观,就必须确定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为选定的学生制订特殊教育方案,并提出有效的措施。
一、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让学生逃避学习,在面对各种压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误的心理问题。农村小学校和教师都应当意识到现阶段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更好地让他们形成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在积极应对各种社会挑战的同时,也能够将自身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形成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效果。农村地区经济状况不发达,教育意识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脱节,学生失去了自主发展意识,在封闭的空间内形成心理矛盾。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向前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从而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对学生不同问题实施心理辅导,形成心理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在健康环境中的健康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不足
农村小学校由于教学设施落后,在不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教育的有效引导,但大多只是徒有形式,在进行心理健康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农村小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忽略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交谈的过程中,出现了心理交流障碍。学校应当意识到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在不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设定的过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创新理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小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部分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家长外出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困境。参与学校教育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关爱和陪伴,出现了自卑的心理,不爱与教师进行表达和合作,在参与集体活动中总是不合群,学生心理缺乏安全感,逐渐阻碍了学生未来的成长,甚至会出现犯罪心理。有的农村小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并没有落到实处,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创新性,在心理压力较大的状态下,学生开始接触社会上的不良教育环境,在脱离学校教育环境的过程中,逐渐无法控制自身的网络嗜好以及社会玩乐心理,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释放,逐渐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缺乏信心。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在不断进行有效教育科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得到有效的引导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在不断进行心理表达以及心理沟通的过程中,重要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解决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
二、在农村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思路分析
第一,通过语言教学大纲中所包含的意识形态感情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所有学科中使用,例如语言学科,在实践教育的框架内,向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童话故事和文字核心思想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辅导,这是目前最为普遍和最为广泛的一种教育形式和有效的战略;第二,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主题教育课程,使学生定时参加心理健康指导。在指导时,可以带领他们讨论一个特殊的主题,使他们能够在茶会辩论中表达思想和心理经验;第三,可以定期进行心理咨询,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从他们身心解脱压力。进行良好的沟通交互式可以让学生形成乐于倾诉的习惯,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情况下,自觉及时与教师联系,以便及时找到解决办法。
三、针对当下的农村小学生的现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加强教师心理业务的培训,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教师本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活载体,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心理教育老师在生活、工作中更是显得尤其重要。大人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许多不愉快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时候,要时刻保持着自己内心清晰的思路与先进的思想,强化农村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这对于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拓宽教师的心理培训渠道,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与培训,让农村小学教师们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技能的学习和进步,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订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案和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地进行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了解。
(二)家校互联合作教育模式中实施的措施
只在学校中对农村学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够,还需要学校与家长共同合作,共同关心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是一切事物的前提,笔者认为学校应该特别关注每次家长会议内容的安排,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与父母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为提供有效心理健康帮助,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关心理老师和班主任还可以到农村学生的家中进行家庭访问,了解儿童的日常生活条件,并与家长共同研究如何解决农村地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父母可以向老师定期通报儿童在家行为,班主任老师结合孩子的特点帮助心理老师设计适合儿童行为的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课程。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叫他们学会尊重和平等对待父母,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儿童成长,无论父母的教育是好的还是坏的,学生都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与父母相处。在家访中,教师首先要发展合作的理念,与家长互相尊重,平等互助。即使学生有缺陷,父母的家庭教育存在缺陷,也不可过于责怪父母。教育学生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只有在父母受到尊重、平等对待并与他人协商的情况下,才能使得学生接受。第二项原则是父母指导原则,根据这项原则,许多父母依靠他们的主观意愿和一般经验来教育子女,在教育子女方面缺乏理论指导和正确指引。在教育科学领域,大多数家长不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模式,很难成为教育者。科学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必须以适当的形式传达到家长方面,如家长学校、家长协会等,在这当中向家长介绍相关的只是理论。为了提高教育的科学价值,必须介绍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最佳做法。在这一指导进程的框架内,教师致力于对所有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和具体的分析。将统一学校的要求与个人家庭教育的水平和方向结合起来,将集体指导与个人指导结合起来,确保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和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得到有效落实和充分发挥。
总结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进行不断的教育总结和教育探究,在引起家长、社会、学校及教师共同关注的过程中,形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学生在参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进行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自主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教材和实践心理教育活动,家校联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宗苏秋.浅析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困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31-33.
[2]李少聪.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疏导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