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与人为/技术灾难日益频发。各种职业救援队、消防员、警察、军事人员/士兵、医务急救人员和志愿者等在这些紧急情况中提供救助活动,他们被统称为“救援人员”,即在各种紧急情况中提供救助的个体。早期的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灾难幸存者。然而最近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1救援人员的常见心理问题
1.1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救援人员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救援人员的PTSD患病率远高于其他群体。较早一项包括28项研究,40个样本,20424名被试的元分析指出,救援人员患PTSD的风险较高,总体患病率为10%。相比之下,普通人群中PTSD的终生患病率为3.9%。最近一篇包括30878名医疗急救人员的元分析报告发现了类似的结果,PTSD的患病率为11%。
从时间进程来看,在缺乏有效干预的条件下,PTSD的患病率或症状严重程度比较稳定,甚至有增加的趋势。针对美国“911”恐怖袭击的纵向研究报告称,在1a、6a、7a、8a和9a时,参与救援的消防员PTSD发病率分别为10%、7.7%、6.3%、7.1%和7.4%。对参与“911”救援任务的警察进行的纵向研究发现,男性(7.2%和16.1%)和女性(11.9%和19.1%)的PTSD患病率在2~3a后与5~6a的两次评估中都增加了。另一项同样针对参与“911”救援任务的警察的研究也发现,在6~7a后与至10~11a后两个时间点上,男性警察和女性警察的PTSD患病率分别保持在11.5%和10.3%,14.9%和15.5%。参与“911”恐怖袭击的警察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上的得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对不变:26.0±11.2(2a)、26.5±12.2(6a)和26.3±12.5(8a)。
1.2急性应激障碍
相对于PTSD,急性应激障碍(ASD)的相关研究较少。这并不意味着在救援人员中ASD的患病率较低或不应得到重视。ASD起病较快,持续时间较短,本身研究难度较大。发生在救援情境中的ASD,研究起来则更为困难。YEH等对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9%的军事救援人员从地震现场返回后的14d内受到ASD的影响,人数每月减少2~3%。
2救援人员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2.1危险因素
救援人员的工作条件往往十分苛刻,需要在物资匮乏、设备不齐全、人员有限、较大的时间压力下、环境恶劣的野外开展救援行动。工作条件的艰苦与对救援人员的高期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已有研究报告中,工作应激是不利工作条件的常见量化指标。研究结果一致发现极高的工作应激是救援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且救援人员所面临的具体应激事件更为棘手。CALHOUN等认为救援人员的应激性事件主要有:震惊性事件,突发意外性事件,对结果无能为力,情境超出个体控制与管理能力,对事件的产生负有责任,(对他人)直接或间接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特定情况下的突发异常状况,对救援人员造成长期和不可逆转影响的事件等。调查研究发现,工作应激与救援人员的PTSD症状、抑郁以及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
2.2保护因素
在救援人员的工作因素方面,有一些是心理问题的保护因素,如参与救援的经验,培训经历,团队成员之间的支持等。救援行动开展之时,救援人员即面临高强度、高压力与高要求的工作场景。此时要想获得来自外部的心理援助十分困难,因而个体自身的救援经验与培训经历,团队内部的支持与交流对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的维持格外重要。不少研究显示参与救援的次数、职业时间等变量与救援人员的心理问题无关,这可能是救援经历在其中起着保护作用。在救援行动之前,个体的相关培训经历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灾前缺乏培训是灾后产生心理问题的危险因素。与其他救援人员相比,警察职业患有PTSD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警察经历了严格的就业选择过程和艰苦的培训,并做好了应对混乱局面的准备。将受过训练的救援人员与志愿救援者进行了比较,发现志愿者的心理问题更多。在紧张的救援工作过程中,救援人员难以获得来自外部的心理援助。
3救援人员心理问题的援助或干预
3.1线上心理援助
约三分之一的救援人员可能患上ASD;如果不及时进行适当的干预,ASD可能发展成终身慢性精神问题。但是很少有救援人员能够在救援过程中获得心理援助来处理与他们工作相关的精神困扰。再考虑到救援情境的特殊性,心理学家也难以在救援过程中实施大面积的、有效的干预来预防后续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采用线上的形式通过虚拟设备或工具来帮助个体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是可行的方案。
基于线上心理援助的思路,有研究人员开发了线上心理援助平台,探讨线上心理援助/干预的效果。LITZ等将在“911”事件或伊拉克战争中患有PTSD的救援人员随机分配到自我管理认知行为治疗(N=24)或支持性咨询(N=21)组,实施为期56d的基于网络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干预。结果发现,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PTSD的逃避、过度警觉症状,以及抑郁症状都显著降低;治疗组的症状降幅更大。
3.2线下心理干预
线上心理援助能够及时、便捷、大范围的服务于目标人群,然而可能缺乏干预的深度。这需要线下的心理干预进行补充。在救援之后,及早的进行心理干预有助于救援人员心理健康的恢复。可处理救援人员心理问题的线下的心理干预方法较多。SE-RAJ-AALGHOOM等对30名伊朗红新月会救援人员进行基于CBT的压力管理干预。
4对实践的启示
(1)救援行动之前。灾前训练或从业经验是心理问题的保护因素之一。这提示我们在从事救援行动之前,有必要完善相关职业的训练体系与内容。除了职业技能类的模拟操作外,还应增加适应创伤情境,情绪调节策略等心理学内容。(2)救援行动中。救援人员的工作环境中既有大量的不利因素,也能够创造、构建有利因素。探讨如何在救援行动的指挥与部署中为救援人员提供更有利的工作条件也是减少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如筛查并干预ASD的早期症状,重视团队内支持的作用,开发、形成有效的团队内交流、支持的机制,以应对难以获得外部专业心理援助/干预的难题。(3)应加强对志愿救援者的管理与援助以处理该群体中各种心理问题检出率更高的现象。
结语
综上所述,救援人员心理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丰富,这些研究成果对实践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我国灾后心理健康危机干预体系尚不成熟,缺乏系统性;针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援助/干预更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在实践工作中还有诸多方面有待关注与深化。
参考文献
[1]张明敏. 139支民间救援队报备[N]. 公益时报,2021-07-27(010).
[2]罗志华. 《待救援人员信息》彰显民间智慧与力量[N]. 宁波日报,2021-07-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