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恢复期应用中医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探讨
陈必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陈必文,. 中风恢复期应用中医康复护理技术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探讨[J]. 当代中医药,2025.2. DOI:10.12721/ccn.2025.157011.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技术对策的拟定实施于中风恢复期患者对其肢体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收录中风恢复期患者共80例,选取时间为本院2022年10月-2023年3月,按照随机分组法,处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均衡为40例,为前一组开展常规康复护理对策落实干预计划,后组在前组的护理计划基础上开展中医康复护理,将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后的肢体运动状态情况、临床疗效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情况、步行能力情况展开全面分析。结果:对应开展对策之前,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应开展对策之后,观察组下肢运动状态情况、临床疗效情况、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情况、步行能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中风恢复期患病者,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技术,能有效提升患者偏瘫肢体的肌力、肢体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使临床治疗效果更具优势。
关键词: 中风恢复期中医康复护理肢体功能步行能力
DOI:10.12721/ccn.2025.157011
基金资助:

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脑血管病症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这类疾病的主要表现包含肢体功能障碍、意识丧失、语言异常、活动障碍等,严重情况下会出现永久性脑功能障碍[1-2]。在中风恢复阶段,护理策略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帮助患者度过康复阶段的重要环节。开展康复对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促进效果。以中医康复护理技术为策略,能借助穴位注射、中医定向透药疗法、中药热奄包等措施,逐渐改善患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对此,以下研究将分析中风恢复期患者在中医康复护理技术的应用中,对肢体功能改善的影响,现将方法与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录中风恢复期患者共80例,选取时间为本院2022年10月-2023年3月,按照随机分组法,处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人数均衡为40例,为前一组开展常规康复护理对策落实干预计划,该组女性病患共计收录21例、男性共收录19例,年龄以45~69岁为分布区间,平均值经计算为(53.92±4.43)岁。后组在前组的护理计划基础上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技术,该组男性病患共计收录22例,女性病患共计收录18例,年龄以46~70岁为分布区间,平均值经计算为(53.65±4.88)岁。病患之间基本资料均具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为患者进行合理用药,并完善心理护理、疾病指导、健康教育等。

观察组在以上护理基础上落实中医康复护理技术:(1)穴位注射:使用维生素B12注射液对患者双侧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起到营养神经,补中益气的作用。(2)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用中药(川芎,艾叶,红花,制川乌,薄荷,羌活,独活)将中药打成粉后制成中药药片,放于中医定向透药仪的电极板上,刺激患侧肢体相对应的部位,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温阳、活血、行气等。(3)中药热奄包:用中药(炒莱菔子,炒芥子,制吴茱萸,艾叶,炒紫苏子)加海盐制成中药药包,加热后敷患侧肢体。起到缓解患侧肢体的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水肿,温阳利水,温阳脾肾,升阳举陷等作用。

1.3观察指标

(1)下肢运动状态观察:按照观察组与对照组病人的下肢运动状态展开严格观察之后,进行分级判定,按照brunnstrom分级比较,以下肢作为观察内容,分为I、II、III、IV、V、VI级,级别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强。(2)临床疗效观察:护理及治疗手段均落实完毕之后,依托于brunnstrom分级标准对病人上肢情况、手情况、下肢情况进行痊愈层级、显效层级、有效层级、无效层级划分;以I-VI级作出判定,当级别越靠近VI级,表示运动能力越理想。(3)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能状态观察:依托于ADL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作出评分,前、后量表均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越强。(4)步行能力观察:在采取护理手段之后,依托于Hoiden步行分级量表对病人情况展开0-5个等级的划分,各层级之间对应内容包含:“0级”状态下,病人是无法行走的,需要借助轮椅并在2人以上的帮助下完成行走指令;“1级”表示病人若要完成行走指令,需要在拄拐的辅助下进行,或需由1人进行帮扶;“2级”病人可借助他人间接性的帮扶完成行走指令;“3级”病人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相关动作指令;“4级”病人具备独立完成行走的能力,但在接触坡道或楼道时需由他人帮扶;“5级”病人在任意状态下均可行走。

1.4 统计学方法

借由SPSS22.0开展数据统计工作,组间在表述时,通过(%)进行,由χ²检验获取结果,计量在表述时,通过(x̄±s)进行,经t检验获取结果,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下肢运动状态观察

对应开展对策之后,观察组的下肢运动状态评级,总有效率占比更高(P<0.05)。由表1所示。

表1 下肢运动功能比较[n(%)]

image.png

2.2临床疗效观察

观察组采取干预对策之后,获得的总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由表2所示。

表2临床疗效观察对比[n(%)]

image.png

2.3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能状态观察

分别举行干预对策之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测得的分值未见明显区别(P>0.05);均在获得有效对策干预后,得分有所提升,观察组为更高的情况显示(P<0.05)。由表3所示。

表3 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功能比较(x̄±s,分)

image.png

2.4步行能力观察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步行能力状态评判中,观察组步行能力居于5级人数占比量为更高(P<0.05)。由表4所示。

表4步行能力观察[n(%)]

image.png

3 讨论

脑中风病症的预后十分复杂,疾病后期的干预对策,对康复有着很大影响。引起脑中风发作的原因,与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存在联系。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先进,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式也有了提高,死亡率得到明显下降。然而,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容易遗留多种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吞咽障碍等。其中,最为常见的为肢体功能运动障碍。在疾病表现下,患者患侧肢体容易出现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以及异常反射活动或步态障碍等,对生活质量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带来严重影响[3-4]

脑中风在中医治疗方面,纳入麻木不仁、痿病治疗范畴。出现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病机,为患者脏腑功能失调后,正虚邪实,风痰瘀血痹阻经脉而导致肢体不用所致,易导致肢体活动受限[5]。采用中医康复护理技术,是依据穴位注射、中医定向透疗法、中药热奄包等方式,能起到营养神经,调理脾胃,强筋健骨,益气补血等作用。

目前,中医护理技术已成为现代疾病治疗的可行性措施,能弥补常规肢体康复训练中存在的不足。通过穴位注射的渗透力,能够有效减弱肢体存在的酸胀感,并兴奋大脑皮质区域,能有效抑制脑干网状结构异化现象,从而提高神经肌肉对肌肉力量的调控作用。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疗法、中药热奄包等方式,能起到活血、补气、化瘀、调节阴阳的治疗作用。还能消除并改善患者的水肿,或神经功能变化等症状。在上述研究中发现,为观察组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技术落实干预对策之后,该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更强,临床疗效、自我护理能力及肢体活动能力、步行能力均显著更高于对照组,均衡体现了中医康复护理技术的实践价值。

综上,为中风恢复期患病者,开展中医康复护理技术,能有效提升患者的肢体活动及步行能力,使临床治疗效果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冷云.老年中风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的疗效评价[J].当代临床医刊,2021,34(6):66,43.

[2]蔡晨星.中医康复护理对中风恢复期病人的疗效分析[J].健康必读,2020(12):174.

[3]王红丹,秦楠.分析中医康复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积极影响[J].健康之友,2020(17):248.

[4]温碧薇.中医康复护理在中风恢复期的应用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6):164.

[5]赵辉.中医康复护理对中风恢复期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15):307.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