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属于糖尿病的一种极为常见且高发的的并发症[1],约3/4的糖尿病患者伴有DPN[2, 3],临床表现为双侧肢体挛急疼痛麻木感、灼热感,以及感觉的异常改变、平衡能力失衡,具有慢性、隐匿性及对称性的特点。DPN的发病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高血糖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4]。西医传统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糖以及通过对疼痛分级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预后,而中医药治疗则具有其独特优势,不仅临床疗效明显,而且副作用低,使其运用得到大面积推广。此外,社区综合管理也是防治DPN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能够促进患者持续、规律地进行DPN的筛查和自我观测,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预后。在中医药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综合管理水平,是我们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
中医学对DPN的认识
1.DPN病名及病因病机
DPN在中医上属于“消渴”“痹证”等范畴,在《素问,奇病论》中,“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首次出现“消渴”病名。在《丹溪心法》中记载:“肾虚受之,腿膝,骨节酸疼”。DPN的中医病机可以概括为:一,本虚标实,本虚在于气阴不足,以致阴津耗伤,兼内有虚热,标实为痰浊、瘀血阻滞,痰瘀交结,导致脉络不通;二,邪气闭阻,风、寒、湿邪侵袭肢体、经络而致肢节麻木、疼痛以及屈伸不利[5]。赵继福教授[6]认为DPN的主要病机为消渴久病,以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血行凝滞、脉道不通的外在表现。周莹[7]通过古典中医文献及现代各医家对DPN的理解进行深入研究,从脾、肾、肝及痰、瘀5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汇总。
2.DPN的辨证分型
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年版)》[5]中,将DPN分为虚实两种,实证包括痰瘀阻络、湿热阻络,虚证包括气虚血瘀、阴虚血瘀、阳虚寒凝及肝肾亏虚,其中虚证偏多,可见病程日久,疾病皆由实演变为虚。全国名老中医胡晓灵教授[8]认为发病率最高的证型为气阴两虚证,是由于久虚耗气伤阴,导致气血阴阳亏虚而不荣于络,以致瘀而阻络。沙雯君[9]和李志敏等[10]分别对DPN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发现其中绝大部分患者以气虚血瘀证为主。各个医家在对DPN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因此继续探索DPN的辨证分型是我们未来的目标之一。
区灿贤[11]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甲钴胺片与单用甲钴胺片对照进行研究,可明显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下肢神经传导速度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李俊[12]采用益气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DPN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能够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及调节神经功能因子水平。冯建华[13]采用黄芪为君,丹参、枳壳为臣以致补而不留瘀,能够有效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
2. 益气温阳法
仝小林教授[15]根据大凡络虚,通补最宜的法则治疗DPN患者,并认为益气温阳是其核心原则,根据患者病情,采用大乌头煎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以缓解肢体冷凉兼疼痛的症状,其中乌头为仝小林临床必用之药,剂量应由患者病情与体质具体分析具体应用。李燕[16]采用桂芍祛湿汤治疗阳虚型DPN患者,其MCV、SCV明显优于对照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
3. 益肾活血法
朱高辉和陈正汉[17]在治疗DPN患者时采用自拟补肾活血通络汤联合依帕司他片,发现中医证候积分及TCSS、MDNS评分低于西医组,能够使受损神经功能恢复较前加快。刘琼[18]采用清热凉血,补肾通络之六味络痹颗粒治疗DPN,发现保护作用和炎症消退是其基础作用,可改善DPN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传导功能,从而减轻麻木、疼痛等症状。晏和国等[19]根据藤类植物蜿蜒屈曲的特性与人体经络的联系,创立七藤通络饮,其具有善走经络之性,通络止痛之功效,临床疗效也十分显著。
社区健康管理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目前已经相对成熟且完善,也是社区医生进行DPN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更是患者不断学习和更新DPN知识、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控制诱发因素的有效途径[20]。社区健康管理包括多种方面,例如饮食干预、运动康复、健康教育等。
1. 饮食干预
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来源,人体在进食时不仅要严格遵守饮食顺序,还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及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的目的[21]。张慧兰[22]通过研究发现强化饮食干预对血糖及生活质量都得到了明显提高,体现了饮食干预的重要性。李春睿[23]等从限食疗法、饮食结构调整、进餐顺序改变及利用饮食营养靶向菌群等方面,发现其都可达到控制DM并发症的效果,更易被患者接受并长期坚持。
2. 运动康复
国家糖尿病基层中医防治管理指南(2022)[2]认为运动也是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推荐五禽戏、太极拳及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功法,体现了运动康复低强度、多次数的运动特点,现代研究发现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糖分的代谢,控制糖分的分解,从而控制血糖的作用。康峰[24]发现健身气功及五禽戏的正确使用能够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黄琨等[25]采用以慢跑或体操等轻体力运动为主的运动疗法,使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血糖控制情况及生活质量都能显著改善。
3. 健康教育
DPN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主要包括DPN病因、DPN的临床分型及临床特征、治疗目标、控制饮食、合理的运动安排、血糖自我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加重的诱因、患者的心理变化及家庭人员的配合、社区宣传教育讲座、告知患者及家属疾病的重要性等[20]。袁艳英[26]对患者进行强化宣教,通过采用提问式教育的方式帮助患者认识和熟悉糖尿病知识,以更好地帮助控制血糖水平。杨天瑞[27]通过对全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及环境、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的评分均有显著提高。
4. 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情志变化与血糖波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提到怒、喜、思、悲、恐分别对应五脏的肝、心、脾、肺、肾,因此患者的情志可以通过移情易性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消极情绪或不良状态。“宫、商、角、徵、羽”的中医特色理论为基础的的五行音乐应用于临床实践,能够调畅情志,达到阴阳平衡,从而疏通经络,调节患者运动。张洪源[29]的五音疗法应用于DPN的管理,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临床症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5. 社区随访
家庭医生通过上门随诊、电话随访,对患者服药的情况、体重、睡眠、饮食、自觉症状等的变化进行询问,制定专属计划,定期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从而极大提高血糖的控制及生存质量[20]。程晓冉等[30]根据调查显示,发现随访医生对疾病的专业性认识能够使患者对其疾病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生活习惯和服药依从性也有所改善。
近5年以来,DPN的发病人群在逐渐扩大,发病的平均年龄也在逐渐缩短,使得对DPN治疗在社会上也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中医药治疗DPN已经取得较大成就,通过中医整体辨证论治,在防治DPN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人们对中医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社区健康管理能让患者主动、持续地参与DPN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节约医疗资源,从而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的同时,结合社区综合管理治疗DPN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联合社区综合管理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