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也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也是这样,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好知”“乐知”,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那么,如何让枯燥、抽象的政治课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都爱学、乐学?现结合现有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 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万事开头难”、“开头好,成事之半”、它道出的是“凡欲成一事物,必须有良好的开端”。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会影响到整节课的内容和效果。精心设计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导火线,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尤其问题的设置、角度的选取需要更符合学生的自身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导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歌曲、传说典故、名言警句、新闻资讯,时事新闻,生活实例等等。只有生动有趣,和课堂关系密切,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七年级《家的意味》这节课,我们针对学生中有住宿的现象进行发文“咱们班有多少住宿生?”再直接发问住宿生“每当星期五你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呢?”学生一定会回答“回家”,继而再追问:“为什么那么想回家呢?”引发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的同时,自然流畅的导入新课。
二、巧创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中情境的设置,会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使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密切联系现实生活,通过现实生活创设合适的情境。
比如,九年级《参与民主生活》一课,出示多媒体创设情境:某学校门前的一条泥泞不堪的路,请同学们出谋划策。引导学生发表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再对学生畅所欲言的回答进行评价。这样做既完成了教学内容,又锻炼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样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兴趣,从而知识点接受起来就会更容易,课堂效率就高,也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三、巧借其他学科之力,激发学生兴趣
从初三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来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只限于理论的演绎,将会出现“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学得一头雾水”的现象,学生就很难理解所学内容,教学效果不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其他学科,引入政治课堂,让其与政治有机整合,不仅巧析政治疑难,而且把抽象的概念、原理、观点化为具体、形象、通俗的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如在讲到九年级第八课第一框中关于经济上的战略目标“三步走”时,由于内容繁杂,头绪颇多,加上历史知识的缺乏,很多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面前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对此。可以时间为主线,用数学中的数轴形式加以表示,学生一目了然。事实证明,在政治教学中,这样往往就能变呆板为生动有趣,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立体,深奥的道理通俗、浅显、易懂,从而缩短学生感知的距离,使学生轻松把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又比如在学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时,可以把对文学知识的考察“搬迁”到课堂中,让学生回顾: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第一部纪传体、第一部诗歌总集、第一部地理专著等各是什么?这些内容对学生是一个很大挑战,凭借文史知识抢答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学,激发了兴趣,成功体验了政治课,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在开心中受到教育。
四、巧用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相对于其它学科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只是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如果在教学环节中巧妙地使用生动形象、鲜明深刻、幽默风趣的语言,既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减少疲倦,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理,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幽默性语言,恰当使用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也会收到较好效果。
比如,在八年级年级教材中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时用比喻表达:“社会生活是复杂的,有很多网络陷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所以面对网络我们要像孙悟空那样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话一出,引得学生捧腹大笑。“那‘火眼金睛’到底是什么呢?”笑过之后,学生们很快领悟到,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可以使自己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进而拥有一双识别是非善恶的慧眼。“岂不是我们一个个都变成孙悟空了?”很多学生就此打开了话匣子,都能很自然地讲起了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是走进生活的课堂……幽默的语言架起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桥梁,产生的效应不言而喻。
五、巧用漫画,激发学生兴趣
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和幽默感,它以特殊的方式针砭时弊,扬美抑丑,鞭挞腐朽。因此,我在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与教学有关的漫画,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能帮助学生们很快进入状态中,尤其是学困生对于一些有趣的画面更感兴趣。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课堂气氛中乐于接受新的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九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中的有关计划生育的相关知识时,插入漫画《地球母亲》,让学生观看,发表自己的观后感,最后教师及时点拨。这样,教师既少费口舌,又可拨动学生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拓宽思路,有利于学生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巧设总结,巧置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关键,更是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每个教学环节的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声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的语言精练,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尾的全课总结也是如此。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引导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代替老师来总结,总结不到位的,老师再加以补充。总结的内容可以是全课的知识要点,也可以是学习全课后的感受。尤其是课后作业的布置,尽量避免布置试题试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多布置一些调查行的活动,或者行动上的作业。
比如八年级年级教材中,针对“孝敬父母”这一话题的作业,有很多老师布置给学生就是回家给父母洗脚,也可以是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最好是不曾做过的),这样的作业布置改变了孩子们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看法,又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将教科书演绎到生活中去,尤其会让学困生容易接受不排斥。学生感兴趣,学生们容易办得到,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最后我想说的是,要想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感兴趣,并掌握好这门课程,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为此,思政教师应因地制宜地改进教学方法,激活思品课课堂教学氛围,所以我们要做到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留给学生、把自由留给学生。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学生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直接受学习兴趣的制约。所以要上好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乐学、爱学,真正享受课堂带来的快乐,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