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学阶段是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学生正处于情感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让学生能够从正确的方向去认识和接受儒家思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地应用儒家思想。所以,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儒家思想的渗透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一、解析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一种文化,它提倡修身、道德理性等,核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仁”。经过孔子后学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我们后世的文化理念里,处处都能看到它的痕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子。
仁,六年级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现代作家周晔于194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伯父鲁迅的几件事,以及他给“我”的教育,反映了鲁迅一丝不苟以及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的性格特征,赞扬了鲁迅“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由此,展现上辈对后辈的关爱,深刻体现了“仁”的主题。
义,原本是指公平合理的行为,但在现代,义被广泛地用来指义气和仁义。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步调越来越快,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倾向于利己主义,这就造成了“义”的缺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语言的主题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伯牙鼓琴》,这讲述了一个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子期是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子期善于欣赏,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这样的故事写出了伯牙和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义”的内涵,从而指导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可以做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礼”这个词,现在一般都是指“礼仪”“礼貌”之类的,而在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们学习礼节的最佳时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所以,我们要把礼节规范的有关知识融入到课本教学中,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礼貌用语和行为方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他们遵守礼节的意识。小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认知为主导的,所以在对进行儒家文化教育时,教师不能一味采用纯讲授的方式,而是要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或者故事来进行引导。比如在《草原》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录像和照片相结合的方式,让同学们首先认识蒙古族,然后再去了解蒙古族的礼仪和习俗,接着将这些知识融入到平时生活中,使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这些知识。
“智”就是“智慧”,教师可以将“智”的概念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例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讲课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看一段录像,让他们对真理探索过程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然后再用故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在讲课时,尤其要注意让学生用良好的心态和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业。
信指的是诚信,诚信是中国人的根本,也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诚信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而在教科书中,也有不少有关诚信的内容,结合这样的内容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身体力行做一个诚信的人。[1]
二、论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儒家文化
2.1结合平台,创设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周边环境对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群众众多的集体大环境中。在学生的成长中,校园的环境毫无疑问是最为关键的。因此,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各种可供选择的资源,让其充分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此外,还可以利用课堂或校园等平台举办关于文学知识的比赛,或者进行一些探讨学习,如语文古诗朗诵会、书法比赛、诵读国学经典等等,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孩子们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和历史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语文教育的综合性。[2]
2.2把握诵读,推进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意识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要不断挖掘学生的语言学习潜力。在经典诵读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以他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进行考查。例如,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本校在高年级组织了一次“诗韵飘香”的“儒家思想”诗词诵读活动。比如,在学校广播中,以古典诗歌朗诵的形式,让同学们沉浸于韵律美之中,也让学生们跟着朗诵,在一字一句的斟酌中体会到韵律美、声韵美和内涵美,让学生们在一次次朗诵的过程中,能深入理解古老的韵味,感知深刻的内涵。此外,可以利用节日和重要的纪念日开展活动,还可以举办文明礼仪先锋、文明班级等评选活动,把经典朗诵与养成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养成讲文明的良好品格。最后,将其纳入日常生活活动中,逐渐扩大文明礼节的教学内容,让同学们通过每天的生活实践,优化自己的品格和行为,扩大文化知识的普及范围,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到经典的意义。
2.3因材施教,尊重差异
小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不同的学习场所、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都会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得到不同反映。所以,教师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特点,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相关学习,使全体学生能够共同成长。
2.4有教无类,公平教育
孔子首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他主张不论社会地位高低,都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一观念突破了“只有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传统观念。尽管当前有关有教无类的研究有很多,观点也有着很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有教无类的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当今,伴随着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教育资源公平共享的教学理念逐渐凸显,这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理念并未真正贯彻下去,这种情况在乡镇的学校中尤为突出,另外,城乡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也非常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有教无类的儒家理念,不能抛弃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加到学习中,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知识型人才。[3]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儒家思想的渗透是通过语文教育进行的,本文就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儒家思想渗透现象,旨在实现古代思想与现代教育的结合目标,并在教育中更好地体现儒家思想的精髓,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贺美姣.儒家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明日,2019(32):0355.
[2]沈玉香.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儒家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人生十六七,2017(1):17-18.
[3]刘淳.增强文化自信———以统编版教材为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文教资料,2020(4):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