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方法探究
杨菊连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杨菊连,. 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方法探究[J]. 当代中文学刊,2023.7. DOI:10.12721/ccn.2023.157065.
摘要: 群文阅读可以改变高中阶段诗词教学的思维定式,群文阅读是指在一定的基础规范上选定多篇不同文本进行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对照比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使他们在多方面的素养及能力都得以协同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些许策略,以期使高中古诗词教学更具成效。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群文阅读
DOI:10.12721/ccn.2023.157065
基金资助:

前言

中华民族的文学源远流长、积淀丰厚,而其中的诗词则以其工整的格式、优美的韵律成为了一朵璀璨的奇葩。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树立起我们国家独具的深厚文化自信。基于此,教师应明确群文阅读应用于诗词教学的实践价值,对课堂内外的阅读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通过群文阅读的多种运用模式对诗词教学进行深化,从而使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效果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一、知人论世,基于作者线索开展群文阅读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把诗词的作者作为一个重要的线索来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去阅读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所写出的诗词,去感受他在人生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变化,从而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如此可以使学生对一位作家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了解,进而对有关的诗词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情感思想,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教师便可以利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引领学生探索苏轼的生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苏轼的词风和情感,并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感情。苏轼的诗词在初中和高中都是很常见的,所以,学生们对苏轼也有了一些认识。一说起苏轼,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他的豪放、豁达、旷达,但很少有人知道,苏轼的诗作,也会以一种低沉的方式出现的。苏轼一生有过大起大落,在他的仕途上也有过不少的波折,所以他在一生中的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诗风。针对这一点,老师可以将苏轼一生分为升迁、贬谪、重用、放逐四个时期,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代表意义的作品,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对照,并试图从苏轼一生中各个时期的诗词中,感受到他的感情与价值观念。

诸如上升期有《江城子·密州出猎》,贬谪期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流放期则以《入寺》、《惠州一绝》为代表。

因此,教师可将苏轼一生四个重要时期的代表作品逐一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来感受每个时期苏轼的感情和思想特征。比如说,从苏轼仕途正处于上升期时的诗词来看,苏轼意气风发,因此在诗词中大多都是抒发着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心。

在被贬期,苏轼经历了生平的重大挫折,此时正处在“人生如梦”和“理想破灭”两种精神状态的挣扎之中。在分析苏轼被重用的那段时间里,老师可以让学生与所学的历史知识相联系,使其了解,在王安石的改革过程中,苏轼因为拥护旧法而与王安石对立,其主张废弃新法却同时遭到了旧党的排挤,因此生活在夹缝之中,而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不把权势看得太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很豁达,这也就说明了他的诗有了一种豪放、清新的情调。苏轼在被贬期间,相对于以往,他的心态更加平和,更多地表现出对自然风景的热爱。

以苏轼的生平为主线,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解读,感受苏轼诗词的风格多变,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高度,使他们得到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验,最终达到高质量学习诗词的目的。

二、文本解读,基于意象线索开展群文阅读

除作者线索外,教师还可以把“意象”作为一条主线,通过对意象的阐释,使学生对诗词的主旨有更深刻的认识。意象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诗人的心境,通过它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所以,教师可以选择特定诗词教学内容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然后引入使用了相同意象的不同诗词作品,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以《涉江采芙蓉》为例,该诗以“芙蓉”为主要意象,此一意象在古代诗词中有着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结合白居易《长恨歌》中“芙蓉”一词,通过比较和分析两首诗词中“芙蓉”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从而加深对“芙蓉”一词的理解。通过对群文的研读,可以了解到《涉江采芙蓉》中“芙蓉”两个字代表着思念,暗喻着美好而纯净的爱情;《长恨歌》中,“芙蓉”一词有三处,一处为“芙蓉暖帐春宵”,一处为“芙蓉未央柳”,一处为“芙蓉如面柳如眉”,这些“芙蓉”实际上都是暗指杨贵妃。以“芙蓉”这个意象为主线,通过对其进行群文阅读,促使其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有关诗句的认识,又可以提升其文化素养,使其在对形象的诠释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体味到古代诗词中形象的神韵,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其对诗词的学习效率。

三、感悟思考,基于情感线索开展群文阅读

古代诗词最为显著的教育价值即是其价值取向。基于此,老师可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阅读群文时,通过分析和体会同样的情感取向下的诗句,欣赏不同作家用不同的诗句来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方法,并对不同的诗句进行深度挖掘,这样才能使群文阅读更有意义,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登高》为例,这是杜甫诗词中较为典型的一篇,既表现出“悲秋”之景,又表现出诗人晚年的精神状态。老师们可以根据古代“登高”的习俗,根据“登高必有诗赋”这一原则,教师可选取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崔颢的《黄鹤楼》等与“登高”相关的诗赋,让学生们进行比较;另外,也可以选择杜甫不同人生时期的登高诗作,如青年时期的《望岳》、晚年时期的《登岳阳楼》等进行对比。

为了确保学生群文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两个类别的群文阅读内容进行研究,然后让不同的小组将本组群文阅读探究的结果一一展示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对诗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诗词,更深层次地了解诗词中不同诗人登高时的情感体现以及杜甫在不同时期登高时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学生在对比阅读时,会从语言上去品味揣摩,从情感意蕴上去探究分析,从表现手法上去鉴赏感悟,逐一审视、探索,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

结语

总而言之,经笔者教育实践表明,群文阅读模式于高中阶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可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现目前,高中语文诗词阅读教学尚且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面对这种情况,广大语文老师要敢于突破常规,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手段将群文阅读运用到诗词教学之中,从而提升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效果。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