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主义视域下中西方宗教文学中的植物启示
沈昂学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沈昂学,. 生态主义视域下中西方宗教文学中的植物启示[J]. 国学研究,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037.
摘要: 中西方宗教文学中都出现了众多对植物意象的生态描写,彰显出人类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从中西方典型的宗教文学和宗教物象中挖掘人类和植物的关系,可以发现不同的植物不仅在文学作品中有其特定的宗教含义,而其自身所具有的植物启示体现了人类在早期宗教文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人类从自然植物中获得的精神启示,摆脱了传统的动物中心主义思维模式,将植物视作平等的生命体。宗教文学中的植物书写呼应了共建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思想,对于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 生态主义;基督教;佛教;植物
DOI:10.12721/ccn.2024.157037
基金资助:

人类工业革命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高频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并尝试寻找切实的实践方案。美国环境学家科利考特(Baird Collicott)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态的见解,即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赋予了生态系统中的一切和生态系统自身以价值,认为生态系统中的个体生物都是具有同等地位。

除了生态文学作品,宗教文学作品中也蕴含着深厚的生态哲学思想。从生态主义视角对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意象进行探究,可以发现在早期宗教故事中人类将个别具有宗教色彩的植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与人类的权力,这就将植物看作是与人类同等地位的生命体。宗教文学中的生态思想为现代社会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启示作用。

一、《圣经·创世纪》中的禁果与《西游记》中的蟠桃

《圣经·创世纪》在伊甸园的故事中提到亚当和夏娃因偷食智慧树上的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故事中的智慧树和禁果具体是现实中的何种树种和果实长期以来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并对其各执一词。早期欧洲的绘画作品中暗示了禁果的形象:颜色以红黄为主,果形圆润饱满。虽然绘画作品中展示了禁果的样貌,但都无法明确其具体的类型。于是中古时期的英国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对智慧树和禁果的具体种类进行了探究。

中世纪时期欧洲盛产苹果,因此一部分英国作家用“苹果”来指涉禁果。如托马斯·马洛在其著名故事集《亚瑟王之死》中提到夏娃在被逐出伊甸园的时候手中携带了一枝结着苹果果实的树枝。罗马帝国也正值大幅种植苹果树时期,罗马天主教的一位教父在进行《圣经》的翻译时将“善恶树”译为“苹果树”,“禁果”译为“苹果”。随着苹果树种植的推广,许多地区就会将“苹果”认为是“禁果”的具体化身。到中世纪后期,与苹果属于同一植物科属的梨子开始被认为是禁果的具体水果。在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商人的故事就讲述了女主角五月女士在梨树上偷会情人的故事,五月女士还称吃梨树上的果实可以治愈其隐疾。这就将禁果具体为梨子。

从学者对于禁果的探究历程来看,禁果的具体形象普遍被认为是苹果或者梨子。欧洲一些国家因为苹果所带有的宗教色彩而大面积扩大苹果的种植面积。从中可以体现人类在宗教的影响下对于生态的积极作用。禁果在圣经文学中还可被称为“善恶果”,具有双重意象。亚当和夏娃在吃下善恶果之后开始有善恶美丑的意识,这说明善恶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人开智,但是亚当和夏娃也因此被逐出伊甸园,这说明了善恶果代表着“罪恶”和“祸根”。在圣经故事中善恶果具有决定人类未来的作用,这就体现了克利考特的生态中心主义,将植物置于重要地位。

在西方基督教中亚当和夏娃吃了善恶果之后就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在中国的经典宗教文学《西游记》中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场景——孙悟空因偷吃蟠桃而被逐出天庭。桃子原产于中国,三千多年前人们已将野生桃树驯化栽培并培育出许多品种。桃子大约在汉以后名声日渐其隆,其原因则在于蟠桃与西王母神话的结缘。《汉武帝内传》曾记录西王母在昆仑山种植万亩蟠桃的事迹,蟠桃一经融入西王母神话,具有登仙延寿之功能自不可免。《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堵诸神捉怪”中便提到人吃了蟠桃有“天地齐寿,日月同庚”的功效。这种食求长生的思想最早源自道家,道家认为蟠桃的形状和心的形状很相似,食用蟠桃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这也契合了道家的核心追求——生长成仙。《西游记》原本是以宣扬佛教思想为主的故事,为何会参杂道家的文化,这就与当时全真教的兴起息息相关。全真教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这三种宗教的自然观都具有共性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构建可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具有启示意义。

在西方和中方的宗教文学中都出现了具有决定人物命运的植物意象,夏娃和亚当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孙悟空吃了蟠桃被逐出天庭。这些植物意象深刻体现了宗教文学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代表禁果的苹果在中国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主要体现在汉语的谐音,汉字“苹”与平安的“平”谐音,常常具有平安健康的寓意,苹果由此可被引申为健康的象征。在中国宗教中,苹果常常出现在佛教的供奉仪式中。自东汉传入中国,佛教受到了中国儒家文化“谐音”寓意的影响,在做供奉的时候就有了诸多的禁忌,比如梨谐音分离的“离”,因此不能用于供奉仪式。苹果的谐音具有平安的寓意,因此佛教常常会用苹果来作为供奉品。在西方国家中,桃子的文化意象比较少,主要原因是桃子原产于中国,英国自公元15世纪开始栽培桃树,而后又从西欧传到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成熟的桃子外表白里透红,西方国家常用桃子来指代美好的事物。

西方宗教和中国宗教中植物意象所具备的文化含义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圣经·创世纪》中的苹果具有“美好”和“罪恶”两重含义,但是《西游记》中的蟠桃具有“长寿”这一重积极方面的文化含义,其在历史中并没有出现过消极意义。这些植物意象在中西方宗教文学中的出现可以表明人们早在宗教中就受到了“植物启示”的影响,这对于构建生命共同体具有启示作用。

二、基督教的十字架与佛教的佛像

《圣经·创世纪》中的善恶果和《西游记》中的蟠桃都是属于显性植物启示,除此之外,中西方宗教文化中也都出现了隐形植物启示。从生态主义的视角审视,西方基督教中常见的宗教物象——十字架,以及中方佛教中常见的宗教物象——佛像,其深层物质构成皆与植物存在潜在关联。

《圣经·福音书》中记载,耶稣为救赎人类的罪孽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在《圣经》中是一个核心的象征,承载着救赎、爱、胜利和信徒的使命等深刻的意义。也有一些学者对于十字架的具体形象进行过研究。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一些绘画作品中将十字架以木架的形式显示,仔细观察还能发现一些树杈痕迹。文学家也会在文学作品中将十字架看作是具体的树种。关于十字架是由什么树种构成的,学者们都持有不同意见,其中最具有曼德维尔的看法最具说服力。他在著作中提到,十字架的牌匾由橄榄木做成,横着的是棕榈木,竖着的木头是柏木,挨地的木头和卯眼是雪松。

构成十字架的橄榄树、棕榈树、柏树和雪松都具有不同的宗教含义。首先,橄榄树在基督教文化中被视为神圣的植物,代表着上帝的祝福和保佑。据说,耶稣在橄榄山上祈祷时,被门徒出卖,最终被钉在十字架上。因此,橄榄山也成为了基督教的圣地之一。在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当洪水退去后,诺亚放出一只鸽子,鸽子带回了一根橄榄枝,表明上帝已经平息了怒火,大地恢复了和平。因此,橄榄枝还有和平、和解和宽容的象征。其次,棕榈树在基督教中被视为胜利、荣耀和复活的象征。据《约翰福音》记载,当耶稣基督进入耶路撒冷时,人们挥舞着棕榈枝欢迎他。棕榈枝也常被用于基督教的仪式和庆祝活动中。棕榈树的生物特征即为笔直高大,不会受恶劣环境影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其带来的启示为,不管遇到任何艰难困苦,人都要以棕榈树为榜样,保持不屈不挠、正直坚毅的品质。柏树产于地中海东部地区,在基督教中被视为永恒和不朽的象征。由于其四季常青,也常被用来象征生命和灵魂的延续。最后,雪松是万树之中最高的树,其洁白的木材和清新的气息被认为是纯洁的象征。雪松的寿命较长,四季常青,也有着长寿和永恒的象征。这四种树木有其独特的美好品质和文化含义,它们的组成为十字架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佛教的典型物象佛像的制作也与自然有着联系。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泥塑佛像就开始兴起。《西游记》第三十六回“必猿正处诸缘福,辟破旁门见月明”中唐三藏一行人在宝林寺借宿,寺庙中供奉着“金甲连环光灿烂,明盔绣带映飘风”的佛。唐三藏见此等佛像,便发出这样的感慨““我那东土,若有人也将泥胎塑这等大菩萨,烧香供养啊,我弟子也不往西天去矣。”佛像的造像技艺往往被称为木骨泥胎,也就是以木构骨架作为内部支撑物的塑像。佛像的制作一般都是以树木架起的骨身作为基础,先上一层用麻做的泥,然后上粗泥,最后在上一层细腻的棉花泥。用树木和泥土来制作佛像有多方面的含义,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佛家的生态思想。首先,木材在佛教中常被视为具有生机和灵性的材料。树木生长于自然之中,承载着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气息。佛像的木骨往往会采用杉树木或者是杨树木来进行制作。与西方组成十字架的四种树木一样,中国采用杉树和杨树也是因为这些树木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杉树发源于中国长江流域、秦岭以南地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正常生长,树干挺拔。杉树的精神能鼓励人们勇敢前进,战胜苦难,其寓意是坚韧顽强。杨树也与杉树有着相似的精神。这些佛像的美好品质正好通过这些树木的语言得以表达。使用树木和泥制作佛像,体现了佛家对于自然材料的珍惜和利用,反映了一种朴素而环保的生态思想。这种做法并非追求奢华和浪费,而是强调在有限的资源中创造出具有精神价值的艺术作品。它体现了佛教对于物质世界的适度取用,不贪婪、不浪费,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共处。

基督教的十字架由四种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树木组成,佛教的佛像构成物质中也出现了具有文化内涵的树木。树木作为“自然”的具体表现形式,会让人思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展示了人们对不同地方树木的构建和利用方式。这些“隐藏”在宗教物象中的植物启示表明了植物虽然不具备意识和思考,却以自身的价值影响并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宗教文化的维度理解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生态思维在更广泛领域的传播与发展。

三、人树共同体

除了探索中西方宗教中的显性植物启示和隐性植物启示,中西方宗教文学中还由一些人和树幻化为一体的故事。这些传奇故事潜在地承认了植物与人类共同作为生命体的情感认同,也体现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古希腊的神话和宗教对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在希腊神话中具有突出文化含义的树木角色有月桂树、没药树和柏树等。月桂树代表着胜利与光荣。在光明与预言之神阿波罗追求仙女达芙妮的故事里,达芙妮为了脱身向河神求助脱身,自己化作了地中海区域常见的月桂树。阿波罗在事后悔恨不已,认定那是属于他的树,于是在自身的头发、竖琴以及箭囊处缠绕上月桂树枝,还规定罗马将军在凯旋之时要佩戴由月桂树枝叶制成的头冠,月桂的枝叶能够承载荣光。从此,人们就会把象征着胜利和荣光的月桂树枝编成的花冠赠给优秀诗人,这便是英国“桂冠诗人”的由来。关于没药树,人们认为它是希腊女神阿佛洛狄忒创造,此树渗出的树脂叫没药,气味芳香,具有散瘀止痛之效。高厄在《人类之镜》中就将圣母比作没药树,圣母常被视作人和上帝之间的调停者,能够疗愈人的苦痛,消弭人的罪恶感。因此人们会将没药燃烧时散发的烟雾与神的形象联系起来。谈及柏树,于希腊神话之中,深受阿波罗喜爱的美少年库帕里索斯,错杀了其最宠爱的鹿,因内心悲痛而变形成为柏树,以此寓意永远的哀悼之情。在西方宗教文学中存在大量人树互变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为植物角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启发着我们思考人类与自然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和共生关系。

在中国的经典宗教小说范畴内,也呈现出了人树共同体的文学具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文学作品中的这些形象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紧密相连。《西游记》中,唐三藏师徒长途跋涉,历经重重艰难险阻,遭遇了诸多种类的妖精。其中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中登场的一众树妖,他们对唐三藏以礼相待,然而最终仍难逃被猪八戒凭借钉耙尽数击毙的命运结局。在第七十九回,有一株为鹿妖把门的成精九杈杨树现身,这棵树修行尚浅,既无人形亦无法言语,更未对唐三藏师徒构成威胁,却依旧落得死亡的下场。树精们夸张的五官让躯体形象显得极为不和谐与看起来洁净美丽的神仙、唐僧的强烈反差,让人内心产生畏惧、恐怖。《西游记》中的人树共同体多数以“树精”形象出现,这使树木人格化,让树木有了震慑人类的权力。

在西方宗教故事中,人树共同体常常被赋予神秘而神圣的力量,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守护,这与西方文化生态中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密切相关。而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宗教传说中,树木成精的形象有时也会与善恶观念相联系,反映出社会道德的评判标准,这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影响。从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出发,这种差异可以理解为不同文化生态系统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认知和价值取向。中西方在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塑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生态,从而影响了人树共同体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和意义。尽管中西方宗教文化里现身的人树共同体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存有差异,但这些人树共同体的浮现昭示了人与树的紧密关联,特定树木的特质在文本当中得以重现,于文化意义的构建层面具备极为关键的作用。

四、结语

中西方宗教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植物意象,这些植物意象所具备的文化意义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它们在宗教文学中的出现说明人类通过借鉴或像树木学习来获得植物启示,植物对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还表达出人类与树木是平等生命体的潜在理念。通过对比中西方宗教文学中所出现的植物意象,可以发现植物不再仅仅是人类活动的背景或附属,而是与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拥有平等地位的重要存在。人类应当摆脱动物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共同体,这对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雯雯. 西域泥塑佛像的制作探讨 [J]. 中国美术研究, 2014, (04): 67-73.

[2] 欧秋耘,李枫桥. 东方的桃子与西方的苹果——文化意象对比及翻译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9 (01): 123-126.

[3] 单桦.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权利观转变 [J]. 理论前沿,2006( 9): 19-20.

[4] 孙克诚. 文化语境中的桃树论略 [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4): 69-74.

[5] 王敬铭. 中国树木文化源流 [M].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 王舍安. 简论泥塑佛像的制作 [J]. 大众文艺, 2009, (24): 56.

[7] 王峥嵘. 圣经故事大全 [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8] 吴承恩. 西游记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9] 姚东旭. 两极之间:论克利考特的生态中心主义 [J]. 新乡学院学报, 2020, 37 (04): 8-12.

[10] 叶根华. 《西游记》“食求长生”叙事模式论析 [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1 (03): 56-63.

[11] 张亚婷. 树之语:中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植物启示 [J]. 外国文学研究, 2023, 45 (03): 94-10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