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在园林小品设计中的应用
周帆1 吉朝晖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周帆1 吉朝晖2,. 诗词文化在园林小品设计中的应用[J]. 当代中文学刊,2023.11. DOI:10.12721/ccn.2023.157101.
摘要: 本研究通过词频统计分析提取园林小品相关古诗词,统计景观意象词条出现的频次,探究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景观偏好。文章分析了诗词中景观分布的影响因素,详细描述了诗词文化在园林小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在建造园林、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道法自然”,认识自然的复杂性、规律性和整体性,并向自然学习,力求与自然和谐共存。
关键词: 诗词文化;园林小品设计;应用
DOI:10.12721/ccn.2023.157101
基金资助:

引言

文化包括了社会意识的所有形式,文化的社会本质在于它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作为中国文化精彩的一部分,也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自身鲜明的个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从中国园林的角度来看,园林从简朴到精致、从私有到公共,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对其认识的深入而产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并没有离开一个宗旨,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美好生活环境和理想的生活状态。

1 分析方法

古代诗词中园林景观探索采用词频分析法。词频分析法是对文献正文中重要词汇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与分析,是文本挖掘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对园林景观诗词中的景观元素词条进行词频统计分析,通过提取园林景观诗词中的景观意象,进行转译替换,统计景观意象词条出现的频次,探究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园林景观偏好。

2 诗词中景观分布的影响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关中地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且水利灌溉起步较早,为景观发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在稳定的局势中发展迅速,区域经济带动了文化领域的进步,在各个时期典型景观的空间集聚上得到印证。随着明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一部分劳动力从事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城乡商业与市镇的崛起;清代区域经济初步形成,主要有长江中下游经济区、运河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典型景观的点-核密度分布重心较为一致。此外,唐宋时期交通条件提升显著,以西安(长安)为中心连贯东西建构丝绸之路,大运河贯通南北,结合航线打通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商贸发展。经济发展带动了诗词中景观认知范围的扩张,促进了典型景观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东西向带状集聚和大运河沿线南北向的延伸分布。

3 诗词文化在园林小品设计中的应用

3.1 借景生情

借景生情是借眼前的事物而生出思想和情感。中国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来造园,文人擅长绘画写文章,因而中国园林具有诗文造园的明显特征。园中有题咏,有楹联,有匾额,有园记诗文等。每个进入园林观赏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诗情画意的意境,赏园时可以咏前人之诗文,甚至再作出几首诗词来,画家或许也能画出几幅好画来,这是园林借诗文造景,使人观景生情。园林中借诗文既可以点题,又可以引导观者进入联想之境,还可提升园林的传播效应,经典的诗文可使园林名闻遐迩。园林流传千古、名噪一时,不是因为规模大、景致好,而是因为诗文题咏。如果实体园林难以保存,记载和描述的园林诗文使园林的精神成为永恒。历史上流芳百世的名园均凭借诗文为后人知晓[32]。如独乐园,凭借园主司马光撰写的《独乐园记》声名远播,《独乐园记》中不仅记录了独乐园的园名由来,还描绘了园中的景致,同时还抒发了园主的人生感悟等。独乐园之所以闻名遐迩,不是因为园中景致秀丽,也不是园主地位显赫,而是在于司马光为独乐园所作的诗文。即便是现在独乐园已不复存在,人们仍能通过《独乐园记》中的记载一窥当时的园林景致,感悟园主造园时的心境。

3.2 遵循适度原则

要想做好园林建筑、小品的风格协调,就必须牢牢把握适度原则。在中国古典园林里,园林建筑的布局与选型坚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 的原则,从而创作出“精而得体 " 的建筑形象。在建筑中要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对内部空间进行立体划分,而在园林建筑与小品的设计过程中,一切设计都要围绕风格与主题出发,所有设计的体量和造型都要符合园林风格,大到亭台,小到路灯都不可以超出其该有的尺寸和繁复程度等,否则可能会喧宾夺主,破坏整体画面的协调性,使人们过于关注其中的某一景,其余的景成为了衬托。再如,许多设计者都希望在设计中体现出创新性,融入西方元素,但中西结合经常成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过多堆砌元素反而使主题不鲜明,风格不统一,主次难辨,最终看起来华而不实。所以在当代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体量、造型上的适度,尽量达到整体的统一,所有的建筑与小品都具有同一性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 寓情于景

寓情于景,赋予园林以“诗化”的特征,在体现园林诗画情趣的同时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含蕴。造园者将文学诗词典故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作用于园林造景中,直接影响园林的意境,使园林成为一种寄托、赞颂、纪念、比喻或追求。将现实生活中不能得到的情感和理想通过诗文写意的方式表达于园林景观中,体现了抒情写意的审美情趣,似乎造园的目的不是表现客观世界,而是表达主观世界里由自然引发的主观情感,与中国山水画和诗文一样重在抒情而不是描摹自然景观,而园林景观也因此得到增值,如藕园素有写在地上爱情诗的美称。传说沈秉成夫妇二人“静好缘从翰墨来”,伉俪情深,精心设计了藕园。“藕耕”是文人归田园的一种符号,是原始时期的耕作模式,藕园是二人“握月担风好藕耕”的地方。园内有“藕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的对联;有二人的书房“鲽砚庐”。沈秉成著有《鲽砚庐金石款识》,夫人严永华著有《鲽砚庐诗钞》,夫妇二人合著《鲽砚庐联吟集》。步入藕园的游人,在其中处处都能体会到各种爱情诗意的意境。

3.4 障景法

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历来崇尚含蓄美和朦胧美。“马上观壮士,灯下看美人”一说便是明证。所以园林多在人口处,迎门挡以假山,或者修建蜿蜒曲折的游廊、曲桥等,利用“障碍”,把美的景先藏起来,制造悬念,引导并暗示观赏者进一步欣赏园中美景,层层激发游者的游览兴趣,中国园林十分讲究利用“曲径通幽”“廊回路转”等障景法制造出视觉上的隐约迷离之美。这正如诗歌中“曲直”与“隐显”的情感表达。“曲”是婉曲含蓄,相似于“隐”;“直”是直率明了,等同于“显”。诗人采取隐讳曲折的方法表现深藏心底、难以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思想感情,艺术的“隐”是为了巧妙地“显”。

结束语

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思想基础,受到道家、儒家和禅宗等的影响,道家讲究人与自然和谐,是心与物的和谐,儒家讲究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情与理的和谐,在传统园林的营造过程中,追求自然美。在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可以看出中国人在看自然山水和人工山水时都有着精神上的享受和寄托。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思想上的发展也影响着当代的园林审美意蕴的发展。中国传统园林中将“天人合一”作为营造的指导性审美观念,是将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在建造园林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道法自然”,认识自然的复杂性、规律性和整体性,并向自然学习,力求与自然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张红敏.园林建筑小品与园林风格协调问题分析[J].河南建 材 ,2020(2):82-83.

[2] 吴余青,田卓明,朱奕苇.中国传统园林审美意蕴研究文献综述[J].湖南包装,2020,35(4):7-10.

[3] 韩磊,周家安,谢双玉,等. 基于作品的红色文学旅游资源时空动态研究: 以毛泽东诗词为例[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39( 5) : 76 - 8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