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古诗词当中蕴含了很多浪漫的、美的元素,比如,音韵美,建筑美,情感美。而语文教师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创作美。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四大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一环。可见,开展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在这之前,就必须要明确审美教育的概念。
如果说西方美育的发源地,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想必是古希腊罗马,其中,“快乐教育”的思想就来源于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最早地提出了系统的美育思想。在中国,孔子最早地提出了“仁人君子”和“诗教乐教”的概念,主张用诗歌和音乐去培养人,这是中国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荀子把“美人”“美政”“美俗”作为美育的功能,老子和庄子更是把美育和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到了近代,席勒率先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提出了独立的研究理论,他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和美学家。在中国,梁启超提出了“趣味教育”,王国维则是第一个在中国引入,并宣传美育的概念,他把美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做了更深层次的说明和阐释。更为大家熟知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了“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还提出了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人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结合具体实例论述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提出了具体的学习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鉴赏品味。”审美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能力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之上的,学生必须学会基础的古诗词知识,要先学会“读诗”,再学会“赏诗”。如果缺少基础知识的积淀,直接对诗歌进行审美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先教会学生诗歌的基本常识。
(二)探究诗词中意象的运用
为了能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配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的感悟能力,向他们展示来自诗词中的各种美感。比如,在《雨霖铃》这首词中,教师在讲解这首词的释义进行翻译的时候,就要融入诗人的情绪,让学生体会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场景画出来。然后,进行多次朗读进行感受。其中的淡酒、晚风、细雨、杨柳等等意象都带着独特的情感色彩。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明确这些意象的本义指的是什么,再探究在诗词中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同时这些意象也常常出现在其他的诗词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其中的相同点和异同点,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三)炼字炼句的艺术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运用语言的方式,它借助于具有节奏和韵律的、高度凝练的语言,构造主客观和谐统一的意象和意境,以表现诗人强烈而凝练的情致。古诗词当中的很多字眼都有很考究的意义,其中有很深的审美价值,除了贾岛有名的“推敲”之外,还有很多示例。
(四)专题学习,对比分析
朱立元先生认为:“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除了单篇文章的学习,专题学习对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尤为关键。在教师备课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去搜集同类型的作品组成一个专题,以对比的形式供学生学习讨论。这样学生能够很清晰地知道哪句话妙在哪里,同一个意象在这首词中,是这个意思,在另外一首词中,意思可能就变了。如,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之中,教师可以把《念奴娇·赤壁怀古》《登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组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借骨抒怀的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先把诗歌的文本打印出来,然后下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者自主研究,在课上,可以指派一名小组的发言代表进行发言,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三、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现状以及教学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力,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当中,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好的导入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想象在审美过程中是最富创造性的心理因素。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之中置身于诗词的意境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除了音乐导入,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解与该诗词有关的历史小故事,不仅能让学生熟悉诗词背后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常识,也能缩短学生与诗词之间的距离。黑格尔说:“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可以让学生朗读诗歌,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读,让学生了解诗句的节奏美和韵律美,通过朗读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除了学生集体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教师的示范诵读也能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通过学生对教师语调语气的模仿,也能使学生达到预计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优势进行教学
古诗词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要想挖掘出其中的审美内涵,老师就要具体诗句具体分析,给学生创造情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制作幻灯片等多媒体的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沉浸在诗歌的环境中,感受着情感的熏陶;也可以一边播放音乐,一边让学生进行联想,对诗词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充满想象力的,思维天性就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无限的幻想、独特的体验。”所以,在讲解完古诗词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进行扩写和补充,诗歌本身就不会对所有事物进行详尽的介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针对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自行查阅资料,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丰满,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审美体验。但是要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让学生过度依赖多媒体,互联网只能起到辅助作用,更多还是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有自主探究。
(三)发散学生思维,激发思维碰撞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每一个精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出好问题的前提是教师要认真地备课,要牢牢地围绕着课程目标,问题可以依据诗词意象或者思想感情等方向进行设置。在学生有困惑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解答。在关键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使整个教学活动有效有质量地进行。同时,在设置问题答案的时候,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发散学生的思维,每一个学生对诗词的解读都是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是各有不同的。在三观正确,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成为不断创新的创造者。
教好古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发挥好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虽然时代距离遥远,但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让我们能近距离地感受古代的文韵之美。希望本文可以给一些一线的语文教学者和研究教学教法的学生们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蒋国忠2005《审美艺术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2]周庆元、胡旭阳2006《走向美育的完整》,《教育研究》第3期。
[3]朱立元2007《美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