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在当前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下,“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群文阅读”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全面普及后,大单元教学思想统领下的一种阅读模式。在当前古诗词教学重背默,轻鉴赏的环境下,如何巧妙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同时发挥出群文阅读衔接教内外阅读资源的特点,打破初中古诗词教学瓶颈,开创出学生喜爱的古诗词阅读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境界,是非常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新尝试:古诗词群文阅读
2017年始,初中部编版新教材古诗词数量由原来的40首增加到84首,这些古诗词以课内精读和课外诵读两种形式呈现,这充分说明了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改进过去以单篇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真正发挥古诗词教学所承载的文化功能和育人价值。
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古诗词,是对古诗词教学的新尝试。赵镜中教授最先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其后不断有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群文阅读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探索。于泽元教授等人将“群文阅读”被定义为:“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1]”从某种程度上说,群文阅读的概念跟当前“1+X多篇阅读”“单元重组”“主题式阅读”等教学理念有相似之处。
将群文阅读融入初中古诗词学习,为古诗词教学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本空间,它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量,增强了学生对同一议题古诗的知识建构。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时,有老师就以“大雁”为意象,串联八年级上册王维的《使至塞上》,并结合课外杜甫的《孤雁》组成阅读文本,以“归雁传思到故乡”为议题,与学生共同探寻古人如何让以“雁”这一意象来传达思乡之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可以引入陶渊明的《饮酒(其四)》《归园田居(其一)》等作品共同鉴赏,通过群文阅读来探究“陶渊明的真”,让学生深入感悟陶渊明纯真的人生选择和思想情感。通过这种群文联读,师生之间实现了对古诗词深层内蕴的挖掘。
古诗词多含典故,文简意丰,群文阅读篇目又一般以3-5篇为主。那么,要想在一节课中兼顾群文,且照顾到文本精要处,就需要学生在课下做好几篇文本的有效预习,这对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力是一个考验;同时,群文阅读要求教师对古诗词进行结构化阅读研究,并从课前预习到课堂讲授再到作业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指导,这也无疑增加乐对教师的要求。以上,就可能造成群文阅读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推行。
二、新机遇:翻转课堂来助力
翻转课堂兴起于北美,是教育信息化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主要的教学形态是:课前,学生学习教师下发的视频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单,并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这是学生自主学习阶段;课中,教师针对学生问题和教学重难点,创造性地设计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这是师生合作探究阶段。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局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流程也由“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焕发出学科教学的新生机。
翻转课堂以“主动学习理论”“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小组之间的交流、探索。这与群文阅读“学习共同体”“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基础是相契合的,这就对翻转课堂与古诗词群文阅读相结合提供了可能性。
“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要注重语文资源的选择和优化,将‘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既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2] 翻转课堂模式下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满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实施建议,更是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新探索。它可以有效解决古诗词群文阅读中课内外阅读时间分配不足,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差,课堂教学组织的针对性弱等问题,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下面,笔者将具体谈谈翻转课堂在古诗词群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整合资源,确定议题,录制微课
教师以教材为基础,以一篇或者有内在联系的多篇课内古诗词为依托,然后从作者、主题、题材、表达技巧等角度来选择议题,再从课外古诗词资源中选择代表性文本作为补充,它们共同构成群文阅读的文本资料。例如,从作者入手,以“李白的生平与诗歌创作”为主题,将部编版初中教材中所有李白的诗歌(七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下《峨眉山月歌》;八上《渡荆门送别》;八下《送友人》;九上《行路难》)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梳理出李白的人生轨迹与内在精神。选定议题后,教师围绕议题提前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材文本解读微视频,让学生通过自主观看视频,实现对课内的古诗词内容有整体感知。教师还要制作相应的导学案,导学案中,着重补充课外古诗词及注释等,让学生通过导学任务单,提前熟悉几首古诗内容,为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 )课堂检测,聚焦议题,合作探究
课堂上,教师首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内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自学成果。然后,通过对各首古诗重要句子的赏析,聚焦群文阅读的议题。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野望》为例,这首诗是王绩隐居东皋时所作,整首诗表达了他“隐”与“仕”矛盾的心情。“隐”与“仕”的纠结,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是比较常见情感。所以,以《野望》为基础,进行群文古诗词教学时,就可以将其与第六单元陶渊明《饮酒(其五)》,以及课外王维的诗《渭川田家》相整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完成对这三首古诗作者经历、写作背景、情感表达等方面的阅读对比卡。然后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隐”与“仕”这个话题进行深层思考,师生之间通过集体课堂的建构,达成共识,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总之,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通过互换教师和学生角色,变“满堂灌”为“生成课”,而且突破了初中古诗词教学形式单一的瓶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同一时间内,接触多篇真实的古诗词文本。这对于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会持续研究探索,助力初中古诗词教学。
参考文献
[1]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06):63.
[2] 费晗.“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1,(0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