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成为了各级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古诗词教学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教育功能。古诗词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在教学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魅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从而促进其品德的养成和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有效融入立德树人的理念。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理解障碍
古诗词使用的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显著差异,包括词汇、语法和句式等。许多古诗词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了变化,学生难以理解其原意。例如,字词的双关、隐喻和古今词义的不同都可能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古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押韵和夸张等,对于初中生来说较难掌握。这些修辞不仅增加了诗词的艺术美感,同时也增加了对学生理解的难度。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修辞时,常常无法正确解读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二)文化背景缺乏
古诗词往往与特定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或社会风俗紧密相关。学生对这些背景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在解读诗词时无法把握其深层含义。例如,诗人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政治氛围等都可能影响诗词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古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往往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大相径庭,学生难以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隔阂使得学生在欣赏古诗词时,无法真正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心境和情感。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语言能力的提升
古诗词的学习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古诗词中使用了大量优美而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古汉语的独特词汇和表达方式。例如,诗词中常出现的“月”、“花”、“秋”等意象,往往带有特定的情感和文化内涵。通过反复阅读和分析这些词汇,学生不仅能够扩大词汇量,还能学会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词汇,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古诗词的韵律和声调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吟诵和朗读,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汉字的音韵美,还能体会到诗词的节奏感。这种韵律感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提高语言的流畅度和优美度。教师可以安排朗读比赛或吟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古诗词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排比等,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情感教育与道德价值观培养
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情感教育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古诗词常常表达诗人对自然、人生、友情、爱情的深刻感悟,这些情感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传达了对自由与豪放的渴望,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感受到这种情感,进而对自身生活进行反思。这种共鸣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他人的情感,还能促进他们情感表达能力的发展。古诗词中常常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哲理,比如王维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鼓励学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这些诗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引导不仅让学生学会思考,还培养了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古诗词中传达的忠孝、仁义、诚信等传统美德,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比如,杜甫的《春望》通过描写战乱中的愁苦,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这些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责任与担当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道德观念。
(三)审美能力的提高
古诗词的艺术性和美感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能够引导学生感知和欣赏美。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例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通过生动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壮丽,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古诗词的韵律、修辞和意境等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古诗的细致品味和分析,学生能够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形成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评价能力。教师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活动,鼓励学生表达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增强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古诗词的学习不仅是对既有艺术的欣赏,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作,激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文化认同与传统传承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古诗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和风俗习惯。例如,唐诗中的风景描写和人生哲学,帮助学生在理解诗深厚底蕴。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讲解诗词创作的时代特征,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许多古诗词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人文精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培养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例如,通过学习杜甫的《春望》,学生能够感受到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培养对先辈的敬仰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学习古诗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诗词朗诵比赛、文化节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文化传承活动,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心。
总结:总之,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认同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体体验和情感共鸣,创造更多展示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进而培养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未来的古诗词教学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挑战。
参考文献
[1]汪新华.初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与传承[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3(6):0133-0136.
[2]黄秀珍.部编教材文言文编写及教学意义——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7(2):51-53.
[3]杨培松.因“质”而定,按“需”而设——对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7):43-44.
[4]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景教学到情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J]教育研究,1997(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