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想了解的内容!
截图后在输入框直接粘贴

请您为我的服务评分:

发送提交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滕旭月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滕旭月,. 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J].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2025.1. DOI:10.12721/ccn.2025.157005.
摘要: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与社会的真谛,我们需要采取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本文将深入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教学
DOI:10.12721/ccn.2025.157005
基金资助:

一、以生为本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概念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植于新课程改革的沃土,其现代性和创新性不言而喻。这一理念与现代化教学的理念相得益彰,两者均深刻认识到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初中历史教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重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参与度,真正融入课堂,挖掘他们的潜能。

以生为本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学习型课堂,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巧妙设计角色扮演、课堂活动实践、生活实例等创新教学内容,以此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自我。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1.结合情境教学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仍习惯于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虽然这种方式可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记住历史事件和对应的时间点,但长远来看,这种机械式的学习使学生感到历史学科枯燥无味,难以深入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和背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历史教师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从而主动探索历史。情境教学法便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精心创设历史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从多个维度去体验和理解历史事件。

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这段历史。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或纪录片片段。这些生动的影像资料能够将学生带入那个时代的氛围,使他们从视觉和听觉上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中英之间的实力差距。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还能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所体现的民族气节。此外,教师还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编排历史短剧来让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历史。在短剧中,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林则徐、英国资产阶级者、清朝统治者等。通过模拟情景,学生能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去思考、去体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走向和背后的复杂因素。

2.融入小组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小组合作活动,鼓励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意见,从而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与沟通。这不仅有助于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还能确保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历史学科的特性要求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辩证的历史观。小组合作正是一个理想的平台,它能促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进而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讲授“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可以包括:西域的地理概念是什么?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具体时间和取得的成果有哪些?丝绸之路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它的主要路线和扮演的功能角色又是怎样的?而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又是如何规划的呢?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究答案。每个小组在得出结论后,都会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汇报,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此外,教师还可以选取具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如“李鸿章”,作为小组讨论的焦点。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决策失误导致了北洋舰队的覆灭,但他在洋务运动中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历史人物讨论,可以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回归历史的本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当教师运用生本理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以拓展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深入挖掘实际生活中与历史知识相关的素材,从而让学生获得更真切的体会与感悟。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例如,当教师讲授三国鼎立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首先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曹操的个人看法。由于多数学生已经阅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他们对曹操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观沧海》和《龟虽寿》这两首诗,通过诗歌的赏析来更深入地了解曹操的内心世界和人格魅力。考虑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竞争欲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设计抢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确保活动的公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设计问题,这样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在这样的活动氛围下,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讨论和探究中,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深层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还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4.利用有效的历史作业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通过作业来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需密切留意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仅凭课堂时间学习历史,学生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应致力于提升历史作业的有效性,紧密结合初中生的兴趣与需求特点,确保作业内容与课堂内容相契合。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拓展历史视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授“青铜器与甲骨文”这一课时,历史教师会在课堂上详尽地阐述青铜器与甲骨文的背景与发展脉络。然而,真正的学习并不仅仅止步于课堂。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课后作业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寻特定时期内青铜器的特点及其种类,或者探索除了甲骨文之外,还有哪些文字形式存在。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更是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全面锻炼。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学到如何搜索信息、如何分析信息,并会不自觉地回顾和整合之前学到的知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效果,更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作业这一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结语

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是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实施这一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一代青少年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路径研究[J]. 魏凤兰.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16)

[2]以生为本设计教学,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J]. 郜鹏媛. 启迪与智慧(中). 2020(08)

[3]朱刚武.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21,12(07):134.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