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词与炎黄子孙的心灵世界有着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关联。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中的相关古诗词教学,而必须丰富、拓展、延伸学生的古诗词阅读。用主题阅读的方式来实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引领学生古诗文学习的突围、突破。因而,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主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基于主题的古诗词阅读。通过丰富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一、展示诗词相关历史事件
展示诗词相关历史事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意境。通过了解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夜雨寄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阶段播放一段与这首诗相关的动画视频。这段动画可以是介绍诗人李商隐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个人经历。通过动画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李商隐创作这首诗的背景,教师可以介绍唐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李商隐在当时的地位和处境。在展现李商隐的个人经历时,教师可以讲述李商隐的成长故事、创作历程以及与这首诗相关的趣闻轶事。通过这些解说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心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这样,教师可以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将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本,让其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过展示相关历史事件来创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展示诗词中重要的意境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是诗人通过文字描绘出的形象画面,是读者通过阅读和想象进入的精神世界。因此,展示诗词中重要的意境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意境展示,学生更容易进入相应的情境当中,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诗歌情感氛围相符的古典音乐,如笛子、古筝等乐器演奏的曲目,作为背景音乐在教室中播放。音乐的选取要注重情感表达,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悠扬、清新、宁静的音乐,以衬托出诗歌中春天的夜晚、洛阳城的宁静与美好,以及诗人听到笛声后的情感变化。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比如春天的洛阳城景色、古人吹笛子的图片和演奏视频等。通过展示这些素材,让学生更加具象地了解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诗人听到笛声后的情感变化,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指向诗歌情感表达的发问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指向诗歌情感表达的发问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中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竹里馆》时,教师可以针对第一句提问:“诗中哪些自然之物能够反映出诗人的精神世界?”对此,学生能够想到,诗人运用了“竹”和“琴”两种元素,将它们与人的内心状态相联系:竹子象征着高洁和清高,琴则代表着高雅与闲适。诗人通过这两种元素,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之中,表现了其内心的孤独以及与自然交融的情感。在接下来的诗句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诗人是如何进一步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结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一句,学生能想到:诗人独自坐在竹林里,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照耀着他。这里,诗人用“明月”来象征自己内心的光明和智慧。他感到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环境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首诗将自然元素和情感元素结合,将诗歌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孤独而宁静的诗人形象。
教师指向诗歌情感表达进行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理解诗词,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指向理性思考的发问
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以提高综合能力,如跨学科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指向理性思考的发问十分重要,可以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而这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例如,学习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题破山寺后禅院》,此诗通过描绘破山寺后禅院的静谧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闲适、幽静生活的向往。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如物理学知识引入这首诗的讲解中。比如,教师提问:“‘初日照高林’是如何影响整首诗氛围的?”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阳光照射的角度和亮度如何影响环境的气氛。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曲径通幽’是如何呈现出视觉上的曲折感的?其与光学知识有怎样的联系?”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将诗中的视觉效果与光学原理相联系,让学生理解光线是如何影响人的视野和感受的。最后,教师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这首诗中的自然光、物体反射、空间布局等元素是如何影响诗人对禅院氛围的感受的?”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诗歌的意境,既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理解。通过以上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物理学知识应用于对《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的理解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此外,活动是学生古诗词素养生成的源泉。活动的方式是多样化、多样态的,如古诗词的经典诵读活动、古诗词的剧本创演活动、古诗词作者小传撰写活动,等等。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活动,而且要优化活动,让活动成为推动学生的古诗词主题阅读的引擎。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古诗词主题阅读进行评价,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主题阅读质量,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形成深度的文化理解、精神理解等。
结论:总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通过互动性和情感性原则的指导,教师可以创设动画、问题和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升。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并结合其他教学方法进行综合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安琴. 审美教育视角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探究[N]. 科学导报, 2023-10-10 (B04).
[2]张盛男.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 对联, 2023, 29 (18): 43-45.
[3]金英楠. 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 汉字文化, 2023, (18): 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