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院前急救作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的首要环节,主要是指在患者发病时对其进行现场急救,其中对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主要与医疗机构院前工作质量有关。现阶段,院前急救急诊救治工作具有工作任务重以及工作节奏快等特点,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风险因素的概率增大。为降低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引起的医疗风险,各级医疗机构需严格加强对急诊相关医护工作者的培训,增强其对急救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同时强化急救急诊工作中护理风险的干预措施。本文即就院前急救急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防范展开综述,旨在为院前急救急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1院前急救急诊护理中的风险因素
1.1病症因素
现阶段,在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上,其最为常见也最为关键的风险因素在于患者临床病症,因在患者临床急救过程中,其所出现的病症具有较强突发性和危险性,故于实施急诊护理期间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使医护人员难以开展针对性救护工作,无法及时对症下药。特别是对于院前急救突发性脑梗死、脑动脉供血不足以及脑出血患者来说,其具有发病急、病症严重的特点,在此类患者临床救护期间,若未能在有效时间实施针对性救护,则会错过患者救治最佳时机,危及患者生命。同时针对急救中毒者来说,其具有较强意外性和突发性,患者通常对自身中毒症状第一时间无显著认知,若未能第一时间进行救护处理,则会导致无法及时对症状进行跟踪,导致患者病症改善不及时进而引发休克、呼吸骤停等现象,部分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脑神经、心肌功能损伤,及时后续通过针对性救护干预,仍会有大概率出现持续性植物状态。对于因意外事故导致外部创伤的急诊患者来说,因其致患因素多具有偶发性和突发性,无法对其实施精准的预先风险评估,致使在院前急救期间易出现救护风险事故。为此,在院前急诊急救护理风险因素中,其核心因素在于患者致患因素较为复杂,病症类别呈多样化,具有较强突发性和危险性,且所波及的医学专项救护应用较多,导致医护人员无法独立处理和妥善完成救护作业,同时因患者自身亦可能存有并发症及历史病症,使救护难度提升,加大救护。
1.2环境因素
由于疾病的意外性、突发性,导致院前急救地点存在不固定性,对周边环境的变化无法把控,可能在马路、公共厕所、教师、患者家中等,环境的不同会对抢救工作造成不同的影响,救治环境可能存在环境差、声音嘈杂、交通拥堵、人群密集等情况,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导致在救治过程中极易出现感染等情况,进而加重病情,促使病情进展。此外,还存在抢救设备缺少或出现故障,抢救条件有限等情况,只能进行基本抢救,也会增加急救风险。
1.3人为因素
在对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期间,人文因素同样是加重患者急救急诊风险事故的关键,在救护过程中,由于部分医护人员临床救护经验不足,理论基础不牢靠,实战应用不娴熟,针对应急事故处突能力无法做到从容应对,对于临场协调能力较差,致使在处理院前急救期间,易受环境因素和自我心理因素影响,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干预方法,出现救护人员手忙脚乱,操作不合规范等现象,加重患者病症危机性。同时部分医护人员由于在院前急救过程中,不严谨、不重视、不端正的服务心理,缺乏医护人员固有责任意识,忽视急救制度相关准则,致使急救作业不严格,无法对救护期间消耗品及时补足,不能同患者家属及时明确相关信息,提高交流沟通频次,易引发医患矛盾,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院前急救急诊护理的防范进展
2.1疾病因素致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防范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受患者自身疾病因素的重要影响。有效辨别患者的疾病类型、疾病特点等,可为提升院前急救有效性提供帮助。王颖,关景超,王娜的研究指出,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与不成功患者在是否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是否现场除颤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低,因此,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患者自身疾病因素,尤其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应早期进行除颤,帮助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进行液体输注,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
2.2环境因素致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防范
与常规院内诊疗模式不同,院前急救多为针对院外急危重症患者、意外伤害患者等的心肺复苏等院前急救治护。院前急救具有紧迫性,需救治人员及时采取救治措施。救治环境则是影响院前急救效果的关键,根据不同院前急救环境采取合理的救治措施,可有效提升院前急救成功率。叶家朋研究针对室内院前急救环境、室外院前急救环境、车祸或外伤等院前急救环境采取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仪两种不同的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方法,结果显示,室外环境下更适宜使用心肺复苏仪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冯玉丽,廖小兰,李金慧则对比了不同环境院前急救中喉罩与气管插管的使用效果,结果显示,院前急救时使用喉罩通气更快速有效,且操作方便、成功率高。
2.3增强院前急救急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2.3.1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当前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每天都会面临着许多的变化,而院前急救急诊护理工作亦是如此,相关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院前急救急诊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对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更新和强化应用,因此管理者应积极鼓励护理人员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再继续教育,从而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
2.3.2强化急救操作技能的应用
院前急救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对院前急救急诊护理工作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相关护理人员要不定期开展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在培训之后要做相应的考核,从而提升他们急救操作的技能。除了对急救操作技能的提升,还要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考核抢救设备的使用以及保养的能力,尤其是急救车所涉及的各种车载抢救仪器及设备等。
2.3.3提升护患沟通程度与分级管制
救护人员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救护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应用完善言语沟通技巧,通过积极、主动的交流态度,向患者及家属明确救护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注意事项,使其能够对相关信息充分了解,做好心理准备,在阅读知情同意书后签字确认,及时同患者季羡林沟通,避免出现医护纠纷。通过做好急诊前专项训练,快速准确做好风险评估,进而明确患者各项体征变化,针对患者病症预警实施评估以及病情分级评估,主要依照患者意识形态、身体适温、呼吸频次、脉搏跳动情况等进行评测。参考患者病症严重程度实施分级管制,优先救治病症严重患者。
结束语:
概而言之,在进行急救急诊护理期间,因其发病突然,病程较急,且受救护时效,临场环境及设施用品差异影响,易使患者在救护期间出现一定风险隐患,同时因患者病症因素复杂,环境简陋,管护能力不达标等因素干预下,患者风险隐患因素增加。故为有效减少此类风险事故发生,医院需在救护进程中妥善构建院前救护体系,强化医护人员临场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应急所需设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颖,关景超,王娜.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联合PDCA循环优化在小儿院前急救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05):150-152.
[2]叶家朋.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2):72-74+78.
[3]冯玉丽,廖小兰,李金慧.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应用于院前急救评估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31):113-115.
[4]蒙健华.护理标识在院前急救风险管理应用的研究进展[J].蛇志,2022,34(01):116-119.
[5]蔡丹阳.院前转送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02):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