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路径探索
刘璐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璐,.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路径探索[J]. 当代中文学刊,2024.5. DOI:10.12721/ccn.2024.157043.
摘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对诗词的背诵和记忆,而忽略了对其内涵和意义的深入理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也需要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需求。因此,小学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古诗词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DOI:10.12721/ccn.2024.157043
基金资助: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效果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和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巧设情境,还原文本画面

古诗词语言精炼、意蕴丰富、画面感强,无论是山水田园、咏物言志,还是边塞征战、咏史怀古等题材的古诗词,大多都会呈现特定的画面,以传递信息或表达情感。而还原文本画面,是学生感知古诗词审美特征、创作风格以及情感内涵的前提。只有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和再现画面,才能深入理解诗词中的字词和语句,从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场景。教师可以将还原文本画面作为阶段性目标,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题材等巧妙地创设情境,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或媒体情境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化抽象为具体,体会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在文本解读和赏析阶段创设情境,教师要立足古诗词的内容和主题,通过语言引导、沉浸式体验等方式将学生带入情境。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清平乐·村居》是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淳朴的乡村环境与和谐的生活场景,极具生活趣味和人情味。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农村生活的怡然自得并了解乡土风俗,教师可以采用语言引导的方式,指导学生提取意象、组合意象,最终还原诗词画面。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引导:辛弃疾走到一个农户家,他看到了茅檐低矮的草屋、长满了绿草的小溪,听到了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那样美好而又安逸。这时,他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老人是谁呢?后来,他又看到了什么?请你站在辛弃疾的视角,整体还原诗词画面。由此,教师通过语言引导,能够创设体验式情境。在上述情境中,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搭建的支架展开联想与想象,从而还原诗词后半部分的画面。

二、聚焦语言,领悟诗歌情感

(一)诵读引领

诵读是聚焦古诗词语言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生了解古诗词语言风格、主观情感的最佳途径。当学生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后,即可明确古诗词的格律特征、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和分析,便能初步领悟作者的情感倾向。鉴于古诗词诵读的重要作用,在聚焦语言的第一阶段,教师可以开展诵读引领,重点传授学生诵读方法与技巧,要求他们准确断句、找准重音、关注情感变化,读出古诗词的节奏、韵味和情感。四年级上册的《凉州词》展现了将士们在外出征的壮阔场景,整首诗充满豪情壮志,读起来震撼人心。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会“诗情”,教师可将诵读引领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从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第一,把握节奏。准确把握节奏,是学生诵读古诗词的首要任务。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划分节奏,找出诗句中的停顿点,标注诗词的平仄变化,并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展现古诗词的韵律。这样学生便可以根据节奏划分的情况和古诗词的平仄变化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词的情感走向,尝试解构作者创作时的真实心境,从而逐步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其创作意图。第二,抓住重点。除了把握节奏,教师也应指导学生关注古诗词的重点,对重点处进行反复品读。如《凉州词》第二句中的“催”和最后一句中的“回”是整首诗的重点,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紧张与残酷。在诵读时,教师要让学生抓住这两个重点字,体会古诗词表达的紧张氛围,理解诗人的真实情感和想法。第三,不求甚解。在诵读时,学生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古诗词内容,而是要立足全篇,读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与情感,再现古诗词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的机会,让他们交流自己的诵读感悟,并了解自己在语音、语调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赏读感知

经过前一环节的积累和建构,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了解了古诗词的语言特征。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赏读感知活动,引导学生聚焦古诗词中的重点字句,对重点字句进行细致揣摩和深入解析,以此理解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内涵,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四年级下册第《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为例,教师可以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赏析和品读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如首句“梅子金黄杏子肥”中,“肥”的运用颇具意味,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肥”进行细致赏析。为此,学生可以结合课文注释、字典等解读其含义,即“代指肥厚的果实”。而从修辞的角度来看,此诗中的“肥”暗含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原本用于修饰人的字词用于形容植物,提升了整首诗的灵动性和形象性。经过一番解读和赏析,学生能够明确“肥”的真实含义和应用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替换字词,如将“肥”替换为“大”“满”等字,对比不同汉字在古诗词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感受诗人炼字的功力、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媒体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了教学重点之一。教学媒体的运用可以使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通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可以更好地为学生展现古诗词的美。同时,教学媒体也可以提供更为直观的图像和声音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以三年级下册的《元日》为例,《元日》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辞旧迎新、充满欢乐气氛的节日诗歌。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该优先考虑视觉媒体,如图片或视频素材。对于《元日》这首诗,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图像,如红灯笼、年画等,并结合节日气氛,让学生更易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PPT,将图像与文字结合起来,展示我国庆祝新年的场景,以此为学生表现诗词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总之,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增加对教学媒体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教学情境,注重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培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新时代人才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灿.小学语文中年段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品位·经典,2022,(20):170-172.

[2]陈荣美.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路径研究[J].华夏教师,2022,(29):69-71.

[3]录毛卓玛.浅谈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09):236-23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