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感染的防控管理中,消毒供应中心是重点部门,其主要负责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等工作,为医院各个科室及时提供安全的器械,保证科室日常医疗活动正常运行,并防止因器械灭菌不合格而交叉感染[1]。由于工作质量会影响医院感染控制效果,所以要加强管理,把控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控制医院感染。已经有研究表明,保准化流程护理是首推的管理措施,能够让工作流程有序展开、日常操作更加规范,提高清洗质量和灭菌合格率,并减少器械意外损伤[2]。为了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合理质量,本院2021年1月开始实施标准化程序护理,同时为了掌握实施的效果,与常规管理模式展开对比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620件本院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处理的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类型:133件手术镊、126件血管钳、114件手术剪、129件刀柄、105件持针器、13件其它;其中,310件筛选自2020年1-12月,另外310件筛选自2021年1-12月。另外,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总计17名,14名女性、3名男性,年龄范围30-60岁,均值(45.03±3.18)岁,工作时长2-35年,均值(18.31±5.28)年,文化水平:中专3名、专科10名、本科4名。
1.2 方法
2020年1-12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还未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实施标准流程护理,只进行常规化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对消毒供应中心的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并准确进行记录;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过程严格遵照相关制度进行操作;将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灭菌等工作进行落实。
在2021年1-12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开始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实施标准流程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 区域划分:设置不同的工作区域,分别是:去污区、消毒灭菌区、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四个区域,并使用物理屏障进行区域分隔,避免人流、气流、物流出现交叉和逆流;灭菌物品的传出需要经过双门互锁传递窗,每次完成后需要使用消毒液仔细擦拭工作台面,消毒室每日需要清洗2次,消毒室地面每2小时使用消毒液湿拖1次[3]。
1.2.2 回收环节护理:统一回收各个科室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回收时需要对其损坏情况、使用性能等进行全面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使用科室反馈,如果回收的医疗器械上存在血迹、锈斑等特殊污染情况,需要做好记录;将所有回收的器械进行分类,分类标准为科室、器械功能或类别、贵重程度、精细程度、污染情况等[4]。
1.2.3 清洗环节护理:回收的医疗器械首先要进行清洗,具体流程如下:①器械表面的血迹、污渍等残留物需要在流动水下进行初步清洗,如果是有管腔的器械,则需要使用高压水枪进行内部冲洗。②如果器械结构复杂,要拆分成最小的元件,再一一的进行清洗,必要时提前做预处理,以降低后续清洗工作难度,减轻工作量。③根据使用材质和污染程度将器械进行分类,并使用不同的清洗剂进行清洗,如果清洗的难度比较大,可以反复长时间清洗。④如果器械可以使用超声清洗工具,可以放置在超声机内进行清洗,如果是器械带有管腔,需要倾斜放置在超声机内,有助于排出管腔内的污物。⑤不同材质的器械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如果器械不耐湿、耐热,可使用化学方法进行消毒,即将器械充分浸泡在适当浓度的消毒剂中;如果器械耐湿、耐热,可使用湿热方法进行消毒。
1.2.4 包装环节护理:①工作人员需严格遵守着装要求带好口罩、圆帽、穿着整齐,并将手部卫生落实到位,方可进入包装区域。②使用95%的酒精将工作台面清洁擦拭,才能进行包装工作,包装结束后使用清水擦拭工作台面,定期使用空气消毒机对该区域的空气进行消毒。③落实包装前检查工作,对器械物品的功能、数量、质量进行核对,核对准确后才能进行包装,包装好后贴上相应的标签或化学标识,并保证标签信息无误。④不同性质的医疗器械选择不同的包装材料,具有批次检验报告的一次性包装材料才能使用;纺织品包装材料需要无污染、无破损、无缝补。
1.2.5 灭菌环节护理:①耐热、耐湿的器械和物品,可选择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耐湿的医疗器械,采用离子灭菌方法,或根据器械的使用说明书进行灭菌。②灭菌参数需要根据说明书要求或医疗器械物品的性质进行选择,确保灭菌程序和流程符合要求。③如果使用压力灭菌后,需要冷却30分钟,灭菌物品卸载时需要确定是否存在湿包,并对包装完好性、标识完好性、标签信息准确性等进行检查,确保包装质量。
1.2.6 检查和存储:完成灭菌后的医疗器械包,需要对灭菌合格性进行检查,合格的器械包注明器械名称、器械数量、灭菌时间、灭菌批次、灭菌锅号及失效期等内容。之后将无菌器械包分类存储保管,分类存放架需要注意固定好分类位置,明确区分,并做好标识,避免混放。
1.2.7 分发环节护理:①根据各个科室的实际需求,按需发放无菌医疗器械。②核对好灭菌器械的名称、数量、完好性、有效期等信息,信息无误后才能进行发放,并完成追溯性记录。
1.3 观察指标
1.3.1 分别记录标准流程护理实施前和实施后的医疗器械管理质量,指标包括:回收合格率、清洗消毒合格率、包装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发放及时率。
1.3.2 分别在标准流程护理实施前和实施后,在医院科室各抽选78名医护人员,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对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满意度,评分范围是0-100分,非常满意(90分以上)、基本满意(60-89分之间)、不满意(低于59分)。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所涉及的各项数据录入SPSS25.0软件做处理,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t检验,用(x̄±s )表示,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为x²检验,用率(%)表示,检验值P<0.05时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2.1 对比标准流程护理实施前后医疗器械管理质量
在标准流程护理实施后,医疗器械管理各个环节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1
表1 对比标准流程护理实施前后医疗器械管理质量(n,%)2.2 对比标准流程护理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对器械消毒灭菌满意度
在标准流程护理实施后,科室医护人员对器械消毒灭菌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见表2
表2 对比标准流程护理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对器械消毒灭菌满意度(n,%)3 讨论
医疗器械是交叉感染的主要介质,在器械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的各个环节,如果未能做到位,都容易留下污染源,降低患者的安全性以及医疗活动的质量,情况严重还会引发医疗事故,产生纠纷事件,影响医院的整体声誉。所以为了控制医院感染率,必须要加强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质量管理,而负责该项任务的部门就是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质量将对患者、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起到间接的影响。另外,医疗技术快速发展,器官移植手术、微创手术、显微镜外科手术等应用率逐渐提升,所用到的医疗器械种类和精细程度也逐渐提高,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日常工作也提高了要求,要向着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护理管理方向发展,才能确保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质量。
标准流程护理是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管理的核心,主要是遵循程序化原则,重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在原有操作规范基础上不断的优化工作流程,让工作更加标准、规范,减少差错,进一步提高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使用安全,为提高医疗质量奠定基础。另外,标准流程护理应用后,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压力,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环境管理等方面,避免供应室的环境污染已灭菌的医疗器械。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流程护理后,医疗器械回收合格率、清洗消毒合格率、包装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发放及时率均明显提高,并显著高于实施前,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同时,对各科室医护人员展开调查,发现实施后对器械消毒灭菌的总满意率也要显著高于实施前,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均说明,标准流程护理对改进医疗器械处理质量和科室满意度有着良好作用。主要是因为,该护理管理模式的应用,能够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提供规范的指导,日常工作中能规范行为,并提升安全意识,认为对待每一个工作细节,减少差错发生,从而提高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等环节的合格率。而消毒灭菌合格的医疗器械应用到科室医疗活动中,能够大大降低患者较差感染风险,保证医疗活动质量,满足科室实际需求,从而让医护人员对其更加的满意。
综上所述,在消毒供应中心实施标准流程护理,能够提高医疗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同时提高科室对消毒灭菌效果的满意度,所以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丽婵, 黄仍心, 黄惠芬. 专项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管理合格率和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 007(004):175-177.
[2]朱洁, 栾佳琳. 标准流程护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合格率,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 5(20):45-47.
[3]林灵. 标准化流程在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合格率,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 26(21):164-165.
[4]方斐. 标准流程护理在消毒供应中心医疗器械消毒灭菌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合格率,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医学美学美容, 2021, 030(005):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