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是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散中心,具有人流量大、人员密集、人员构成复杂等特点。空气质量较差、公共设施被人们反复使用等问题的存在,为各类细菌、病毒或者传染病的传播创造了便利条件。要想保障人们的健康与安全,为人们提供一个相对卫生、舒适的公共环境,就必须要提高公共场所的消杀防疫工作质量。很多化学物质都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将这类化学物质应用到公共场所的消杀防疫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场所消杀防疫中常用的化学物质
(一)醇类物质
在公共场所消杀防疫工作中,醇类是最常用的消毒剂,可以将芽孢以外的大部分致病菌杀死。首先,70%--75%浓度的乙醇是现阶段医疗临床中最常用的消毒剂,进入细菌内部后,可以使蛋白质变质,进而达到杀灭细菌的效果。另外,乙醇还可以与其他消毒剂协同杀菌。例如,将乙醇和醋酸氯己定进行协同,就可以对医护人员的手部进行消毒,对肠道病菌、化脓性球菌和致病性酵母菌等有效杀灭。其次,苯氧乙醇可以对绿脓杆菌进行有效的杀灭。临床上会使用2%的苯氧乙醇溶液治疗因为绿脓杆菌感染引起的表面创伤或烧伤。最后,苯甲醇也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但主要广泛应用于药剂防腐当中。
(二)酸类物质
酸类物质也是一种性质相对稳定、安全系数较高的化学消毒剂。不同的酸类物质,针对的细菌病毒类型也不同。首先,过氧乙酸,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具有明显的刺激性醋酸臭味,可以在短时间内杀灭一切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以及芽孢等,可以对公共场所中的空气、地面、墙壁、餐具、车船等交通运输工具等进行消毒。其次,醋酸是一种弱有机酸,0.5%~2%的醋酸溶液可以洗涤烧伤感染面。0.1%~0.5%的醋酸溶液,可以有效杀灭滴虫性阴道炎。对食醋进行加热蒸发,可以消毒室内空间,加强感冒、流感等病毒的预防。最后,乳酸是一种常用的空气消毒剂,将其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并加热蒸发30min,可以对相对密闭的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消毒。
(三)重金属型物质
重金属离子可以与蛋白质的巯基进行结合,对巯基酶的活性产生抑制。如果重金属离子浓度较高,可以直接引起蛋白质的沉淀现象,使微生物失去活性。但是,重金属离子也会对人体和牲畜体内的蛋白质产生刺激,所以在应用重金属离子进行食品级消毒的时候,需要对其安全性予以重点考虑[1]。卤素或肥皂等碱性物质与重金属离子接触,可以发生化学反应,降低或消除重金属离子的消杀效果。
硫酸锌、氧化锌与炉甘石的抑菌效果比较突出。其中,0.3%~0.5%的硫酸锌溶液可以用于结膜炎、沙眼的治疗;氧化锌常与硼酸、滑石粉一起加工成痱子粉和软膏,用于湿疹、皮炎的治疗;炉甘石洗剂,在湿疹、痱子、急性皮炎等症状的治疗中效果显著。
硫柳汞是一种汞离子含量约49%的溶液常用于外科手术之前的皮肤消毒工作,可以有效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和绿脓杆菌感染。尤其是0.1%的硫柳汞溶液,常用于皮肤消毒、黏膜消毒与器械消毒中。
氯化铵基汞和黄氧化汞,都具有不溶于水的特点,是一种刺激性小、抑菌时间长的化学消毒剂。2.5%~5.0%的氯化铵基汞软膏,常用于脓皮病、皮肤真菌感染等症状的治疗。1%的黄氧化汞眼膏,在治疗疱疹性结膜炎方面效果显著。
汞溴红是一种刺激性非常小的化学消毒剂,消毒效果也比较弱。在皮肤小伤口消毒、黏膜消毒、柔软皮肤手术消毒等方面应用广泛。
硝酸银与蛋白质结合,可以形成蛋白银,使细菌失活。0.5%~1%的硝酸银溶液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以在结膜炎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5%~10%的硝酸银溶液,可以减轻口腔内感染性溃疡症状。
(四)强氧化剂型物质
强氧化剂型物质,可以对细菌和病毒进行强力氧化,达到抑制细菌病毒或杀灭细菌病毒的效果。氧化剂的使用计量不同,表现出来的消杀效果也不同。一般情况下,低浓度的氧化剂,可以应用到食品级消杀、医疗消杀等工作中,高浓度的氧化剂则可以应用到病毒感染问题比较突出的公共场所消杀或工业消杀等工作中。另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氧化剂的浓度不同,拥有的作用也不同。
例如,高锰酸钾和双氧水,都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氧化剂。其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0.1%时,可用于膀胱炎的治疗和创伤的洗涤;浓度在0.1%~0.02%之间时,可用于芭比妥类的中毒洗胃;浓度在0.0125%时,可用于妇科阴道冲洗或坐浴;浓度为0.01%时,可用于湿烂性皮肤病的治疗或足癣浸泡中;浓度为0.1%时,可用于水果消毒和食物消毒。
二、公共场所消杀防疫中化学物质的应用方式
(一)气溶胶喷雾消毒
气溶胶能够长时间悬浮与空气当中,所以在公共场所的消杀防疫工作中,气溶胶药液更容易与空气中漂浮的病原体接触,对空气中的病原体进行消杀。气溶胶喷涂消毒方式的应用,以浓度为0.5%的过氧乙酸溶液为主,喷雾量需要控制在20mL/m3左右。喷雾操作完成后,需要对室内空间进行30min的密封处理。如果需要对公共空间中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杀,需要适当的提高过氧乙酸溶液的浓度和增加喷雾后的密封时间,使溶液浓度达到8%、密封时间不小于1h。除了过氧乙酸溶液之外,双氧水溶液也可以使用气溶胶喷雾消毒方式[2]。只是,在使用双氧水溶液的时候,需要将浓度控制在1.5%~3.%之间,使用剂量控制在20~40mL/m3之间,喷雾后室内空间的密闭时间控制在1h左右。如果需要对室内空间的物体表面进行消杀,则需要确保双氧水溶液的浓度达到10%,使用计量在180~200mL/m3之间,且喷雾后的密封时间达到30min。
(二)熏蒸消毒
在对公共场所进行熏蒸消毒的时候,使用的化学物质以过氧乙酸溶液为主。在应用过氧乙酸溶液的时候,需要确保溶液浓度超过15%,使用计量不少于7mL/m3。具体操作为,先对溶液进行加热处理,使气体扩散至整个室内空间;然后将加热后的溶液放入特定器皿中,进行2h的熏蒸;最后再对室内空间进行通风。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过氧乙酸溶液进行熏蒸消毒的时候,需要确保RH值始终处于60%~80%之间。再对室内物体进行消毒的时候,需要确保溶液能够与物体接触。在完成消杀工作后,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室内火源的熄灭。且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还要为其配置防毒面具。
(三)物体表面消毒
针对公共场所室内空间中的物体表面消毒,最常使用的溶液有三种:第一浓度在500~1000mg/L之间的二嗅海因溶液、第二浓度在0.2%~0.5%之间的过氧乙酸溶液,第三浓度在1000~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为了保证消杀效果,可以在应用之前,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另外,如果物体表面具有较强的吸湿能力,则可以将溶液的配置量控制在200~300mL/m2之间;如果物体表面没有吸湿能力,则可以将溶液的配置量控制在100mL/m2左右,为了保证物体表面全部湿润,需要确保消杀时间不少于1h。在完成消杀工作后,还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保持物体表面的干燥性[3]。如果物体体积比较大,可以将消杀顺序调整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如果设备精密度较高,或者没有较强的耐腐蚀性能,则可以将溶液换成戊二醛溶液,溶液浓度控制在2%。
三、公共场所消杀防疫中化学物质的具体应用
(一)预防性清洁消毒
如果某一公共场所已经出现了某类细菌或病毒传染的迹象,就需要采取预防性清洁消毒措施。
1.物体的消毒处理
针对公共场所中的物体,需要每天使用湿式清洁工艺,进行1次或2次的消毒处理。使用的消毒剂以含氯消毒液为主,浓度为250mg/L。如果含氯消毒液不足,则可以改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将浓度控制到1000mg/L。另外,针对公共场所中的织物、被褥等物,不仅要提高更换频率,还要对其进行3~6h的暴晒。
2.公共空间的消毒
针对公共场所中的地面、楼梯或者走廊,需要每天进行1--2次的消毒,且在消毒之前需要先用清水、洗涤剂等进行清扫。针对门把手、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等处,需要使用含氯消毒剂,每天进行20min以上的消毒处理,消毒剂的浓度控制在250mg/L。针对公共场所中的垃圾场,需要做到当天产生的垃圾当天清理。针对公共场所中的无人区域,需要每天利用紫外线消毒方式进行1--2次的消毒,每次紫外线照射时间约30min。
3.卫生间和卫生用品的消毒
针对公共场所中的卫生间和卫生用品消毒,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针对地面空间,不仅要经常清扫,还要使用浓度为25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1~2次的消毒[4]。其次,针对水龙头、洗漱池、坐便器等设备,要做好相应的清洁工作和消杀工作。最后,针对各种清扫工具,例如抹布、拖把等,需要在使用完后进行晾晒处理。或者将其浸泡到250mg/L的含氯消毒溶液当中,且浸泡时间不短于30min。
(二)随时与终末消毒
如果已经出现了区域性的细菌或病毒传染现象,则需要采用随时与终末消毒方式。在将感染者转移到相关医疗机构之后,再对感染者的居住空间及其接触过的物品进行彻底的消杀处理。
1.地面消毒处理
针对地面上的污染物,要利用一次性吸附材料进行清除,并在清除后进行消毒处理。针对地面上看不见的细菌或病毒,要使用浓度为500~1 0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在对地面进行消毒的过程,要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将浓度为消毒剂喷洒在地面上。然后再从内到外的顺序进行后续处理。
2.室内空气的处理
针对感染者居住过的空间,需要使用浓度为2g/L的过氧乙酸溶液或者30g/L的双氧水溶液进行喷洒消毒。采用气溶胶喷雾消毒方式,对整个居住空间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向从污染区入口处到室内方向,喷洒出一条安全通道,然后再按照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消杀。待喷洒到空气中的消毒剂呈浓雾状态时,再对其进行1h的密封处理。
3.空调系统的消毒
针对空调滤网和出风口的消毒,既可以选择使用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也可以选择使用浓度为2%的季铵盐喷剂进行消毒处理。在对空调系统进行消毒的时候,一般使用喷雾和擦拭方式,消毒时间应当超过30min。
(三)人员的防护消毒
针对人员防护服的消毒,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如果防护服没有沾染很多污染则,只需要使用浓度为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者浓度为75%的乙醇溶液进行消毒即可。对防护服进行消毒的时候,要按照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顺序,防护服的脚底区域是最后需要消毒的区域[5]。其次,针对人员使用的一次性防护设备,需要进行二次密封装袋处理,并对密封袋表面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过程建议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密封袋消毒完成后,再进行集中性销毁处理。最后,如果防护服存在明显污染物,则应当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长达30min的消毒处理,消毒方法是将防护服浸泡到消毒剂当中。
结语:
公共场所虽然是各类细菌、病毒的传染地带,但是只要做好相应的消杀防疫工作,细菌、病毒的传染几率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化学物质在公共场所消杀防疫工作中的应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化学物质,并对化学物质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使用注意事项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才能够将化学物质的应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公共场所的消杀防疫工作质量,为社会上各种群众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相对安全、健康、舒适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郭一婧,刘彪,康杰彦.化学物质在公共场所消杀防疫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20,46(10):161-162.
[2]赵柏茜.绿色消毒技术与公共场所卫生防疫浅谈[J].现代妇女(医学前沿),2014(11):316-317.
[3]吕叶静.基于服务设计理念下公共场所消毒设施设计分析[J].养生大世界,2022(1):90-93.
[4]李夏,孔令飞,王雪君.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消毒知识和行为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21,38(11):878-880.
[5]柴茂盛,杨锐.不同消毒方法对公共场所空气消毒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21(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