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护士职业倦怠的概述
护士职业倦怠的定义 护士职业倦怠是指护士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护士长期工作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包含5个基本特征:①有心理或情感耗竭、疲惫、消沉等典型的烦躁不安症状;②偏重于心理和行为症状,而非躯体症状;③与工作相关;④没有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症状;⑤个体的工作绩效差。
2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现状
近年来,护士的职业倦怠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欧洲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为25%,日本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为25.9%,国内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高达55.1~62.7%,其中8.8%的护士表现为高度倦怠。但涉及社区护士的调查研究较少。张志军等于2016年3-4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在北京市丰台区14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随机抽取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所有社区护士,采用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MBI)进行社区护士职业倦怠情况调查,发现北京社区护士职业倦怠呈现中、重度水平,尤其体现在个人成就感下降方面。丁雪梅等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士在情感耗竭维度的中度和高度倦怠发生率为56.10%,去人格化维度为43.09%,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为78.05%,提示社区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较高。赵利华等采用自制量表和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调查成都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名护士职业倦怠状况,结果护士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3个维度得分分别为(24.89±8.76)、(8.86±5.72)、(29.79±9.18)分,与武汉市社区护士常模比较,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较高,与美国M氏医务人员常模比较,情感耗竭、去人格化维度得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孙健等采用系统抽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广西柳江县、武鸣县、陆川县、容县共计 1 040 名卫生人员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压力情况。在被调查人员中,56. 54% 的卫生人员认为工作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50. 29% 的卫生人员认为工作紧张程度很高、48. 94% 的卫生人员认为工作压力很大; 单因素分析显示,卫生人员工作压力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卫生人员的工作压力在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职称、不同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从现有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基层卫生人员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工作紧张程度高的现象职业倦怠程度偏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3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3.1个体特征因素 ①人口统计学因素:年龄、性别、护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称等人口学变量与工作倦怠有关。其中,年龄与变量的相关最为稳定。陈霞等[10]调查报道,≤25岁护士职业倦怠分值(15.40±6.85)最高,30~39岁护士职业倦怠分值(10.30±3.35)最低,提示年龄较低的护士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感。性别是影响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生职业倦怠。护龄与护士职业倦怠水平呈负相关。侯卫星等调查报道,6~10年护理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最严重。冯洁等调查报道,女性、未婚、大专、护士容易发生职业倦怠。②人格特征:人格包括神经质、随和性、责任感、外向性和开放性五大特征。人格特征是护士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人容易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个体的某些性格特征影响着个体倦怠的情况。孙琦采用钱铭怡等编制的艾森克成人简式人格问卷对对辽宁省6所公立医院72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精神质得分高、内外向得分低、神经质得分高的护理人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③应对方式:应对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进行的有目的的调节行为,应对方式的选择对于职业倦怠有明显的预测作用,个体积极应对对护士职业倦怠,特别是对个体成就感因子具有明确的影响,消极应对方式会加重身心耗竭。
3.2职业因素 ①工作负荷:工作负荷过重会导致个体产生职业倦怠,尤其是对情绪衰竭和去个体化的影响最为显著。护理工作负荷是衡量护理人员工作强度、评估护理质量、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患者服务要求的提高,护理工作的要求日趋严格,护理工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及工作、生活作息时间缺乏规律性,且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社区护士的心理及体力负荷日趋繁重,护士极易导致职业倦怠.
②角色压力:角色压力(角色超载、角色模糊)程度越高,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越高,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与护理人员角色压力源中角色模糊(r=0.17~0.43,P<0.05)和角色超载(r=0.07~0.46,P<0.05)之间呈正相关,角色模糊(β=0.284)、角色超载(β=0.325)是护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③医院管理:工作环境与资源、组织管理、奖惩机制、医患关系和护理人员分配等均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有效的管理、强大的医护关系、较高的护患比例均能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护士往往需要从事大量的非护理性工作,若管理者重医轻护、不够重视护士工作等管理氛围容易使护士产生职业倦怠。
4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
目前,对于护士职业倦怠干预策略的探讨已成为国外护理学者竞相关注的课题,而在国内,对于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尚处于测评工具研制的初级研究阶段。张培等对20名社区护士开展为期2年的巴林特小组活动干预,结果干预后护士情感衰竭、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维度均较干预前得到显著改善(P<0.01),说明有效的干预能改善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总之,提高护士对工作性质的理解,是缓解护士职业倦怠状态最为有效的途径。
5不足与展望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在全国大中城市已经普遍开展,在广西也已经在各地市县普及,并且深入农村,随着社区卫生护理事业的发展,如何做好社区护理人员的稳定性管理,来满足发展需求是当务之急。目前国内研究护士职业倦怠的学者较多,但针对社区护士的实验性研究较少。因此,医疗管理者应重视社区护士职业倦怠问题,充分了解护士职业倦怠对医疗服务工作的影响,充分了解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积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营造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更多关注护士的工作压力状况,及时给予生活和工作上的帮助,同时对护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提升护士的职业成就感,对工作的投入程度,预防职业倦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志军,刘朝杰.北京市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32-238.
[2]丁雪梅,曾运红.社区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J].临床护理杂志,2016,15(3):9-11.
[3]赵利华,赵大仁,何思长,等.成都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3):387-389.
[4]孙健,罗红叶,等. 广西基层卫生人员工作压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7,44(9):1630-1633
[5]侯卫星,王若蛟,徐长恩,等.温州地区三级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职业倦怠与护龄关系分析[J].中国职业医学,2010,37(6):475-478.